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

靖西:沃野田疇織錦繡 農業產業譜新篇

2025年07月30日09:53 |
小字號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去,靖西市安德鎮三西村桑蠶產業園裡已是一片忙碌景象。村民農美蘭熟練地將剛採摘回來的新鮮桑葉鋪進蠶房,看著白胖胖的蠶寶寶貪婪地啃食桑葉,她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以前種玉米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現在改養蠶,收入翻了好幾番。”像農美蘭這樣的養蠶戶,在靖西市已有上萬戶。近年來,靖西市以桑蠶產業為突破口帶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在廣袤的田野上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靖西市的桑蠶產業崛起,始於對傳統農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過去,當地農民多依賴水稻、玉米等傳統作物種植,效益不高。2016年,靖西市抓住國家“東桑西移”戰略機遇,引進龍頭企業,推廣“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建設標准化桑蠶產業園。如今,全市桑園種植面積約14萬畝,養蠶農戶1.1萬余戶,產業覆蓋全部19個鄉鎮,預計今年鮮蠶繭產量1.46萬噸,產值約9億元,成為廣西重要的桑蠶生產基地。桑蠶產業的蓬勃發展,正是靖西市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

產業興旺的背后,是科技創新與產業鏈延伸的雙輪驅動。在靖西市南坡鄉底定村的智能蠶房裡,智能化養蠶設備正精准控制著蠶房的溫濕度。“通過互聯網技術,我們能實時監測蠶寶寶生長環境,讓養蠶變得更科學高效,以前靠天養蠶,溫濕度差一點,蠶繭質量就打折扣,現在六大智能系統24小時監控,小蠶長得比以前均勻三倍!”南坡鄉養蠶大戶黃振京介紹。科技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蠶繭質量,還降低了勞動強度。與此同時,靖西市積極延伸產業鏈,與廣西鑫晟繭絲綢有限公司合作,採取“種養分離”的方式整村連片規模發展桑蠶產業,並選出5個大蠶房項目重點打造成示范點,提升附加值,蠶繭加工轉化率達80%以上。

靖西市深諳“品牌強農”之道,近年來通過系統推進品牌戰略,為農產品插上增值的翅膀。“靖西大果山楂”地理標志商標成功注冊后,迅速帶動山楂酒、山楂片等深加工產品走向市場。“近兩年,我們的大果山楂系列產品在粵桂協作產品展銷活動中大放異彩,成為靖西特色農產品的閃亮名片,現在產品供不應求。”大果山楂品牌企業負責人黃經理介紹。品牌效應不僅助力企業效益顯著提升,更推動靖西特色農產品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構建起差異化優勢,其中桑蠶產業也借勢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在產業發展的同時,靖西市始終不忘生態環保。走進同德鄉足表村百香果園,果樹下層間作的大豆、花生等固氮作物正蓬勃生長,形成“地上結果、地下養地”的生態循環體系。“我們創新採用‘果+豆’立體種植模式,通過豆科植物固氮作用減少化肥使用量40%,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增0.8%,同時實現畝均綜合收益提升25%以上。”農技員王先生指著郁郁蔥蔥的果園介紹道。這種“以短養長、種養結合”的綠色發展模式,不僅有效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風險,更構建起“果樹增產、土壤改良、農民增收”的三贏格局,為靖西特色水果產業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同時,靖西市通過“技能培訓+政策護航”雙輪驅動,構建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上半年,全市開展桑蠶技術、果園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精准化農業培訓200余場,覆蓋農戶3.2萬人次。在金融支持方面,持續推出“小額信貸”“惠農e貸”等定制化金融產品,有效破解農戶發展產業的資金瓶頸。

如今,在政策組合拳的有力推動下,該市已構建起涵蓋“桑蠶、蔬菜、水果、中草藥”等農業產業體系,真正讓農民成為產業振興的參與者、受益者和引領者。(黃金桃)

來源:靖西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宣傳文化專責組

(責編:周雨樂、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