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

靖西市和美鄉村建設“底色”靚

2025年04月16日11:23 |
小字號

新靖鎮舊州街山水如畫,灰牆黛瓦﹔化峒鎮八德村創意牆繪多彩斑斕,特色產業興旺﹔龍邦鎮護龍村村舍錯落有致,村道干淨整潔……近日,走進廣西靖西市的鄉鎮,一幅幅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鄉村舊貌換新顏的景象在靖西市接連上演。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近年來,靖西市以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為總牽引,把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引擎,積極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創新鄉村治理新模式,筑牢發展根基,夯實環境整治基礎,著力美鄉村“面子”、強鄉村“裡子”、厚鄉村“底子”,推動鄉村面貌煥發新顏,產業串珠連片,文明新風扑面而來,繪就“和美鄉村”幸福底色。

人居環境“增亮添彩”,鄉村“面子”更美。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作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抓手,聚焦污水治理、垃圾分類、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工作,緊盯“清、改、保、美”四個關鍵環節,立足常態長效,擦亮鄉村振興底色。強化污水排查整治,組建污水治理工作小組,制定全市污水整治方案,採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等措施推進全市污水整治工作。建立日常巡查、定期監測水質、完善河長制等長效機制,確保整治成果持續發揮效益。實施“五大行動”,計劃到2025年年底完成113個村的農村環境整治,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40.07%。同時,以農村垃圾治理、亂堆亂放和私搭亂建整治、養殖污染防治、農業生產廢棄物回收利用為重點,深入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行動。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大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深化農村“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一體化作業模式,嚴格落實網格化管理和“門前三包”責任制,實施日常保潔機制,開發公益性崗位,劃片包抓,對村組道路維護、環境衛生清潔、村庄綠化美化進行常態化動態保潔,實現生產生活垃圾“日產日清”。此外,引導廣大群眾整合門前屋后空余土地、閑置資源,打造微果園、微菜園、微花園,栽植果蔬花卉,提升村容、戶容。組建鄉村文化牆繪黨員志願服務隊,圍繞鄉村振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移風易俗等主題,以繪畫方式美化鄉村牆體,推動鄉村實現整潔度、美觀度雙提升。

鄉村治理“固本培元”,鄉村“裡子”更實。在鄉村治理與文明建設的進程中,積極推廣積分制與清單制。目前積分制已在132個村成功應用,清單制也在108個村順利推行,並且取得良好實效。依托1個市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9個鄉鎮實踐所和292個村(街、社區)實踐站,充分利用春節、清明節、“三月三”、學雷鋒活動月等時間節點,廣泛開展“移風易俗”主題志願服務活動,讓文明新風在廣大群眾心中生根發芽。同時,為進一步深化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該市著重加強村民自治,組織各村街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的作用,深入挖掘鄉村治理潛力,組織各村街進一步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工作機制,將移風易俗的各項具體要求融入村規民約和紅白事服務標准之中,明確規定紅白事辦理的各項要求和流程。特別是在春節期間,通過倡導價值20元的“小紅包”這一創新舉措,巧妙地在鄉村中推進移風易俗,讓文明新風吹遍鄉村大地。此外,該市注重從源頭上化解農村地區的各類矛盾糾紛,一季度查處農村黃賭毒案件14起,調解矛盾糾紛83件,農村社會治安保持穩定。

產業發展“造血活血”,鄉村“底子”更厚。該市立足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以“邊、農、旅”為核心,聚焦特色產業提質增效,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舉措,實現群眾增收致富,不斷厚植鄉村振興“底子”。依托中國龍邦口岸政策優勢,創新“前岸后廠”模式,推動龍邦跨境合作產業園(前岸)與靖西協作產業園(后廠)聯動發展,為全市經濟和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同時,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烤煙、桑蠶、水果和養殖為主導的特色產業,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今年以來,全市新種桑園面積1.06萬畝,累計14.24萬畝﹔水果面積8.19萬畝,其中柑橘5.39萬畝,新種百香果1.45萬畝﹔落實烤煙移栽5.8萬畝。此外,依托6個AAAA級景區和邊境風情,推出“冬春游廣西”住宿優惠、東北游客免首道門票等政策,跨境旅游線路恢復開通,吸引廣東、東北等地研學團及自駕游客。通過抖音、小紅書等平台推廣靖西大香糯、山楂醋飲等“三品一標”產品,舉辦中越舞蹈秀、清涼夏日旅游推介等活動,設置農產品展銷專區,帶動農旅消費增長。春節期間,該市共接待游客10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37億元。“三月三”和清明節期間,共接待游客28.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800萬元,同比增長超8.5%。(黃金桃)

來源:靖西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宣傳文化組

(責編:周雨樂、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