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桂協作結碩果:隆明村集體經濟突破百萬元背后的山海情誼

廣西河池市東蘭縣金谷鄉隆明村,駐村工作隊員和村民一起打理桑園。東蘭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一年之計在於春。近日,廣西河池市東蘭縣金谷鄉隆明村的粵桂幫扶桑蠶產業示范基地園內,村民們正忙碌於新芽吐綠的桑樹之間。村民韋鳳細細盤算著去年的收入:“通過養蠶,我賺了5萬多元,再加上在桑產園的工作收入,總收入比去廣東打工時翻了一番。”這個昔日集體經濟不足5萬元的貧困村,在粵桂協作機制的強力推動下,2024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成功突破100萬元大關,成為粵桂協作示范村建設的鮮活范例。
產業造血:從“輸血”到“造血”的華麗轉身
2021年,隨著新一輪粵桂協作的正式啟動,深圳市龍華區觀瀾街道辦與河池東蘭縣金谷鄉建立了“一對一”幫扶機制。粵桂協作工作組與金谷鄉黨委政府深入實地調研后發現,當地雖擁有發展桑蠶等特色產業的天然優勢,但因技術滯后、資金不足、產業鏈不完善等問題,難以形成規模化效益。
“我們投入粵桂協作資金280萬元,建設了標准化桑蠶產業園,包括506畝標准化桑園示范基地、1200平方米磚混結構的專業養蠶房,並配備了集成智能環境調控、機械化作業及數字化管理系統,全面助力隆明村桑蠶產業實現全鏈條提質升級。”東蘭縣粵桂協作辦公室負責人介紹道。目前,該桑蠶產業園區年產鮮繭已達2噸,有效帶動周邊156戶農戶月均增收1520元。
隆明村的粵桂幫扶桑蠶產業示范基地。東蘭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粵桂協作資金的撬動下,隆明村還同步發展了獨具特色的地方珍貴熊貓豬——六白黑豬,因其肉質鮮美且寓意吉祥,常供不應求。“現在村集體賬戶每月都有穩定進賬,我們正積極為六白黑豬申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村干部班華秀難掩內心的喜悅。
人才賦能:“灣區經驗”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粵桂協作創新實施“雙向賦能”人才工程,觀瀾街道辦定期派遣企業技術人才赴鄉指導﹔金谷鄉則通過“送就業、搭平台、提技能”等方式,積極促進就業創業,開展返崗務工“點對點”服務,免費輸送務工人員前往觀瀾街道等地就業並學習新技能。
“廣東專家教會了我們短視頻營銷,現在我正嘗試用這種方式推廣我們的蠶繭和六白黑豬。”隆明村黨支部書記班慧興奮地分享道,如今他的“隆明小班書記”抖音號粉絲已突破1000人。
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的隆明村。東蘭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此外,當地基礎設施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觀瀾街道辦援建的金谷街道和農貿市場提升工程已全面竣工並投入使用,極大地方便了農民銷售農產品。“現在我們在農貿市場賣農產品,趕街天都不堵車了。”居民班滔高興地說。
機制創新:打造可持續發展新篇章
在粵桂協作的框架下,兩地共同探索出“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的協作新路徑。觀瀾街道辦投入的協作資金中,除用於基礎設施工程外,其余均轉化為村集體資產,助力村集體構建起“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分配機制。同時,觀瀾街道辦還積極幫助金谷鄉農產品申請“圳品”認定,並加速其加入“桂品入灣”專區,有力帶動了金谷鄉農產品的銷售。
“這種跨區域的資源整合模式,不僅解決了山區農產品的銷售難題,還確保了村集體收益的可持續性。”金谷鄉鄉長李歡深有感觸地表示。
站在粵桂協作效果展示屏前,觀瀾街道辦相關負責人深情地說:“過去五年,我們為金谷鄉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未來五年,我們將繼續加大對金谷鄉相關村集體產業、基礎設施和農旅融合項目的支持力度,力爭再打造一個‘百萬村’。”
從單向幫扶到雙向奔赴,從資金支持到制度創新,粵桂協作正譜寫著新時代的山海情篇章,繪就出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韋耀、付華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