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足農事新
——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服務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當前,廣西正以真抓實干的姿態,錨定農業現代化目標穩步前行。春分時節,在南寧賓陽、玉林博白等地,智能化、自動化設備廣泛融入農業生產,車間育苗、自動噴灌、智慧種植等技術已在田間地頭“扎根”,而支撐這些技術落地的關鍵要素——電力基礎設施的完善與革新,正在加速農業生產模式的迭代升級。
科技種瓜,農人們隻需要摘瓜、剪苗,干活更輕鬆。鄧有雄攝
從“經驗農業”到“算法農業”:綠電支撐產業升級
3月中旬,走進廣西霧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位於南寧賓陽縣思隴鎮的高效智慧農業示范基地,3座總面積超1.1萬平方米的智能大棚映入眼帘。踏入其中,扑面而來的濕潤空氣裡裹著青瓜特有的清香,數萬株翠綠瓜藤在立體栽培架上蜿蜒生長,綠葉下垂挂著翡翠色果實。
與傳統農業“看天時”“養肥土”不同,這裡種植靠的不是土壤,而是採用岩植高效栽培與智能溫室大棚技術,不僅實現零排放,並且一年四季都能生產新鮮果蔬。
溫度28.9℃、濕度72%……在基地“大腦”的電子屏上,各項數據一目了然。現場主管李雪麗介紹,全自動供液系統每隔2小時精准噴淋,環境傳感器實時捕捉溫度、濕度、光照強度變化,一旦數據偏離設定范圍,噴淋、遮陽、通風等設備就會自動開啟,為果蔬營造黃金生長環境。
“全都是自動化的,可靠供電對我們太重要了。”李雪麗說,以前是農民靠經驗種地,現在是靠科技、靠電力,“也感謝南方電網的專業人員經常上門幫助維護設備,讓我們放心生產。”
南方電網廣西南寧賓陽供電局工作人員開展上門服務。鄧有雄攝
南方電網廣西南寧賓陽供電局成立“黨員服務隊”,聚焦農業灌溉、特色農產品種植等重點領域,開展安全用電檢查等上門服務,全力保障農業生產用電需求。
發展現代化農業,電力是重要的生產要素。據了解,“十四五”以來,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累計投資346億元建設農村配電網,今年繼續加大力度,規劃投資70億元改造升級農村配電網,重點消除縣域農村重過載、低電壓問題,提升農村配電網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電力支撐。
供電能力不僅是優質服務,更是技術升級。立足賓陽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定位,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以新技術加速電網數字化轉型,加強柔性智能配電網建設,配電自動化有效覆蓋率達到100%,支撐賓陽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100%,綠電全額就地消納,讓高佔比的新能源綠電穩定、可靠地送入企業工廠、千村萬戶,推動鄉村綠色發展。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科技是‘強杠杆’,電力是‘定心丸’。”廣西霧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廖燕芬說,有可靠電力支撐,公司擴大岩植高效智能化種植規模的信心更足了。“新建的智能化基地3月中旬通過驗收,很快能投入生產!”
博白縣東平鎮的現代化育秧基地一派忙碌,村民將育秧毯整齊碼好,放上電動傳輸帶。鄧有雄攝
從“人工育秧”到“工廠育秧”:電力重構生產要素
3月11日,在廣西玉林市博白縣東平鎮的工廠化育秧基地生產區,自動播種生產線全面開啟,供盤、鋪土、淋水、播種、覆土,一氣呵成,幾個工人配合默契,半個鐘能產出近500盤秧。進入恆溫恆濕的催芽室,不出一兩天,秧盤裡的種子即破土而出。在溫室大棚,有智能噴灌等設施呵護,秧苗僅用23天,便完成煉秧移栽田裡。
“育秧、烘干、收割、打米,全生產鏈條都依賴電力。”博白縣桂客農業種植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陳燕龍指著生產線感慨,以前農戶自己育秧,一家人彎腰忙碌一個多月,累得夠嗆不說,育出來的秧苗也參差不齊。基地單季育秧能力已達兩萬畝,不僅滿足自家6000畝水田的需求,還為廣東、廣西等地農戶提供標准化秧苗。全流程電氣化讓效率提高50%。
“我們安排客戶經理一對一上門服務,及時了解生產用電需求,為農業生產企業制定科學用電方案,全力保障可靠供電。”南方電網廣西新電力集團博白供電局東平供電所經理何麗坤表示。
在貴港市平南縣南部區域性水稻產業中心,一壟壟水稻秧苗長勢喜人,自動化噴淋設備有序運轉。該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全自動育秧生產線、智能控溫大棚等設施,通過自動化、工廠化育秧,滿足周邊種植戶萬畝農田的育秧需求。
水稻產業中心負責人朱偉宗介紹,從播種、灌溉,到通風、控溫,再到光學作用輪換、自動育秧架運轉,都是自動化運轉。“二期項目我們計劃對育秧大棚加裝LED補光系統,進一步提高育秧效率。有電力部門做堅實后盾,我們放開手腳加油干!”朱偉宗信心滿滿。
農業技術突破,離不開電網的底層支撐。隨著現代化農業大步邁進,越來越多的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投入使用,對供電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以來,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僅在博白縣就投資超過20億元改造升級電網。在全區各地,今年,廣西電網建設規模創“十四五”歷史新高,規劃建設110千伏及以上重點輸變電工程305項、農村配電網工程4萬多項,持續改造升級農網,提高電網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全力服務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陳欽榮 吳思思 鄧有雄 方天學 黃愛凌 黃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