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原創新聞

AI上廣西三月三:當非遺走進春天的“櫥窗”

2025年03月17日10:20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南寧3月17日電 (記者覃心)廣西三月三漸近,一場壯鄉春日盛宴正向八方邀客。廣西富有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諸多非遺技藝傳承百年、千年仍風姿綽約。欽州坭興陶、靖西繡球、壯錦手提包、竹編貓窩……精美絕倫的非遺工藝品不僅是廣西對外交往交流的文化名片,更是消費新風尚的代表。

“今年三月三期間,我們將圍繞國潮電商新品,展現廣西非遺風採,精選特色國貨,邀請區內外達人開展多場‘品牌煥新’新國潮直播活動。通過直播將廣西傳統產業與現代潮流完美融合,讓全網消費者深入了解並愛上廣西好品。”廣西商務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3月28日,2025年廣西“33消費節”將在廣西南寧啟動,推動更多名特優“桂品”暢銷全國、走向世界,激發消費新活力。當廣西非遺工藝品走進春天的“櫥窗”,傳統與時尚能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欽州坭興陶

欽州坭興陶

揉泥、拉坯、塑型,古朴精美的坭興陶茶具成型。作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欽州坭興陶既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擁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殊榮,件件凝聚著匠人的心血。

靖西繡球

靖西繡球

作為廣西名片的繡球,其制作技藝源於靖西,特別是在“繡球之鄉”舊州,人人都是能工巧匠。繡球的制作工藝需要八道大工序十多道小工序,極其復雜。如今的繡球,刺繡圖案新穎別致,民族特色鮮明,時代感強烈的特點。

壯錦

壯錦工藝品

壯錦主要使用的是棉線、麻線和蠶絲,色彩講究“紅配綠,看不俗”,對比鮮明強烈,以紅、黃、藍、綠為基本色,其余為補色。圖案構成大多以菱形為框架,中間織以各種花紋,通常以幾何紋、字紋、動植物紋為主,紋案變化繁而不亂,端庄大方。如今,壯錦系列裝飾畫、壁挂、擺件、圍巾、披肩、布偶等新產品融入時尚元素,緊跟時代的潮流,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全國各地。

北海貝雕

北海貝雕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海貝雕是以天然貝類為原材料,取貝殼海螺天然色澤、紋理線路鑄就的藝術精品,工序繁多,技藝精湛,特色濃郁,多以花鳥、人物、山水、靜物等為題材,展示北部灣獨特海洋生態文明。

三江侗族銀飾鍛造技藝

三江侗族銀飾

侗族銀飾是侗族日常穿戴、特別是節慶必不可少的飾品。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銀飾鍛造技藝屬於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有代表性傳承人1人。鍛造總體上可分為吹燒、鍛打、鑲嵌、擦洗和拋光五道工序,不同的銀飾品在工藝制作上還會有翻模、印壓、絞花、拉絲等,景泰藍類銀飾品在最后還需加涂自制各色花紋。

靈山竹編

靈山竹編

靈山竹編技藝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欽州市靈山縣平南鎮和煙墩鎮的竹編工藝制品最為出名。近年來,竹編貓窩在電商平台爆火,讓這一傳統工藝獲得新生,當地先后推出貓包、貓咪隧道、寵物窩等寵物用品,接著是竹編首飾、紙巾筒、燈飾等用品,現在已從當年的三五種發展到超千種,各種新穎的工藝品已賣出2萬多個。

桂林團扇

桂林團扇

將竹子用特殊材料浸泡加固后,用刀剖成細絲,編成扇骨,再貼上宣紙、棉布、絲綢,經過剪裁、包邊等工序,就制成了一把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團扇。2018年,“圓竹剖絲制作技藝”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在桂林,每年出口日韓團扇數量高達400多萬把,“桂林團扇”美名遠揚。

(責編:馮肖慧、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