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竹”賦能鄉村振興
——廣西推廣林業科技加快竹產業發展紀實

春暖花開,萬物復蘇。一陣春雨過后,竹林裡的竹筍正蓄積著力量准備鑽出地面。桂中、桂北地區的雨后春筍,在廣西林業科技的加持下,又迎來竹產業發展新一年的開局。
2024年9月底,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技術推廣站(廣西壯族自治區鄉鎮林業工作站)組織專家對柳州市鹿寨縣林業技術推廣中心承擔的2022年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麻竹低產林綜合改造技術示范與推廣”、桂林市永福縣林業局承擔的2022年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霜凍麻竹筍用林快速復壯技術應用與示范”進行現場查定,並予以通過。
專家組對柳州市鹿寨縣林業技術推廣中心承擔的項目進行現場查定。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供圖
科技引領,麻竹“低改”出高效
2022年5月,鹿寨縣鹿寨鎮石路村新建屯村集體投資70萬元,村民集資30萬元,新建麻竹種植基地200多畝,其中100余畝獲“麻竹低產林綜合改造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支持。在廣西林科院的技術支撐下,鹿寨縣林業技術推廣中心在新建屯麻竹種植基地推廣筍蔸、枝條等容器育苗技術,解決種苗短缺和成活率低的問題,又通過技術培訓提高竹農種植技術,推廣麻竹新造林撫育管理技術。在項目的引領示范作用下,村民按照技術規程對200多畝麻竹林進行規范化、標准化管護。基地負責人張明表示,目前,新建屯200多畝麻竹示范林成為村集體的“綠色錢庫”,讓全屯48戶400多名村民集體受益。
鹿寨縣拉溝鄉關江村下關江屯是“麻竹低產林綜合改造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另一個實施地點。下關江屯是竹筍老產區,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村民就開始種竹採筍。不過,傳統種植模式人種天管,竹筍產量低,且病虫害嚴重。
項目實施前,在下關江屯村民傳統觀念裡,始終認為“有竹才有筍,竹多筍更多”,從來舍不得多砍一根老竹,導致竹林密不透風,竹蔸高壘,病虫害嚴重,大大影響新發竹筍產量和質量。項目實施期間,項目負責人潘金勇與科技人員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有時村民白天出門干活去了,他們就晚上登門夜訪座談,目的就是勸說村民砍掉老化的舊竹,每蔸適量保留數根母竹,為來年發筍挪讓空間。
麻竹林低產結構調控技術是本項目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項目技術人員示范引導村民控制竹林密度,以每畝28—42株密度為宜﹔推廣幾何留竹技術,每年8月中旬,以“幾何圖形法”保留健壯二茬筍2—3株,12月至次年3月,每叢保留3—6株1—2年生竹。為解決竹蔸高壘的問題,技術人員推廣平地採筍技術,用筍鑿或割筍刀平地採筍,禁止下挖或保留筍樁,採筍后適當回土,以便再次孕筍成林。
下江屯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如喜表示,林業部門推廣的關鍵技術,讓鄉親們竹林林相完全大變樣,竹筍產量逐年翻番。“砍竹發筍”的事實,改變了附近竹農的傳統觀念,家家戶戶學習科學種竹技術。如今,竹林還是那片竹林,而農戶家庭收入卻已成倍增長。
在鹿寨縣鹿寨鎮和拉溝鄉的兩個項目實施點,專家組實地查看項目麻竹改造示范基地麻竹改造、管理情況,分別抽樣測定麻竹改造示范基地和新造林示范基地的麻竹筍產量。通過現場核實、聽取項目組匯報、查閱檔案資料等方式,經查定,麻竹新造示范林2024年鮮筍產量達每畝1723.27公斤,麻竹改造示范林2024年鮮筍產量達每畝1255.9公斤。該項目改造示范效果顯著,新造林保存率較高,完成合同規定的各項任務和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為柳州螺螄粉原材料竹筍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專家組對鹿寨鎮石路村新建屯麻竹低產林綜合改造項目進行現場查定。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供圖
科技暖心,助力霜凍麻竹防災減災
永福縣廣福鄉廣泛種植麻竹筍用林,2021年1—2月霜凍嚴重,竹稈凍害程度80%,出筍量明顯少於往年。而竹筍又是廣福鄉龍溪村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
2022年—2024年,永福縣林業局在霜凍嚴重的麻竹種植區龍溪村龍溪屯,實施“霜凍麻竹筍用林快速復壯技術應用與示范”,建立示范林400畝,通過推廣“南方優良竹種定向高效培育技術示范”成果的各項技術,盡可能地展示高效培育技術和災后快速恢復技術。項目實施主要內容包括霜凍災害后麻竹筍用林枯立竹的採伐與應用技術、麻竹林撫育管理技術、霜凍災害后麻竹林林分結構調控。
項目目標為示范林筍產量恢復到豐產水平,並快速將復壯技術輻射推廣到受災麻竹林,擴大先進技術應用區域,達到提高產量、科技示范、增強信心的目的。
在永福縣廣福鄉龍溪村龍溪屯項目實施點,專家組對照“霜凍麻竹筍用林快速復壯技術應用與示范”合同約定的技術指標進行查定。根據現場樣地測定數據整理、查閱資料后,專家出具意見,各項指標均達到了規定要求。
事實証明,在永福縣廣福鄉龍溪村建設“霜凍麻竹筍用林快速復壯技術應用與示范”示范林,項目實施后,為全縣種植麻竹的農戶帶來麻竹的高效栽培技術,解決林農麻竹種植技術上的實際困難,帶動周邊麻竹種植戶擴大種植規模,有效促進林業增效、林農增收,助推全縣麻竹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專家組對永福縣廣福鄉龍溪村龍溪屯麻竹示范林進行現場查定。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供圖
科技賦能,讓螺螄粉味道更足
近年來,柳州螺螄粉成為享譽全國的知名特色小吃,隨著柳州螺螄粉從“小米粉”做到“大產業”,作為螺螄粉重要原料的竹筍產業也蓬勃發展起來。柳州螺螄粉的“靈魂調料”酸筍,其主要原料品種為麻竹。
自治區、柳州市高度重視螺螄粉原材料的發展,制定出台系列相關政策。其中,柳州市實施的《關於推動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標准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為螺螄粉全產業鏈制定84項標准,推進螺螄粉全產業鏈標准體系建設,其中《柳州螺螄粉原料——竹筍生產技術規程》《柳州螺螄粉原料——竹筍種植基地建設規范》《柳州螺螄粉原料——竹筍種植基地評價規范》等10項標准為廣西林科院牽頭制定。
此外,廣西林科院竹類研究團隊與柳州市林業技術推廣站、柳州市柳南區龍漢嶺林場等單位聯合編制廣西地方標准《麻竹低產林改造技術規程》和《麻竹側枝扦插繁育技術規程》、柳州螺螄粉原材料首個廣西團體標准《柳州螺螄粉原料竹筍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及廣西團體標准《柳州螺螄粉原料竹筍容器育苗技術規程》等技術標准,修訂了原有的廣西地方標准《筍用叢生竹栽培技術規程》,對螺螄粉原料竹筍高標准生產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作為廣西唯一從事竹類栽培技術研究的省級科研機構團隊,廣西林科院竹類研究團隊在筍用林種質資源收集、種苗繁育、高效培育、科技推廣等方面積累了大量成果。10多年來,廣西林科院竹類研究團隊完成竹類多領域省部級科技攻關與技術推廣等科研項目10余項,編制廣西地方標准、團隊標准8項,發表論文30余篇,授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種2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項,編著有《麻竹栽培實用技術》《廣西竹種及其栽培》《廣西竹類植物》等著作,為柳州螺螄粉原料竹筍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廣西林科院竹類研究團隊在科研和科技推廣過程中,積極發揮專家引領作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組織科普宣傳,開展技術培訓,進行各項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為廣西螺螄粉原料竹筍產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近年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技術推廣站(廣西壯族自治區鄉鎮林業工作站)支持下,廣西林科院竹類研究團隊以科技力量支撐起廣西柳州螺螄粉原料竹筍產業的高標准發展,不僅帶動竹筍產業的經濟發展,也幫助種筍農民步入致富之路,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對提升柳州螺螄粉國內外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