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市連續三年耕地大幅增加 全市恢復耕地47萬畝

會議現場。羅倩尹攝
3月20日,來賓市舉行三年耕地保護工作成效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介紹,近年來,來賓市採取“長牙齒”硬措施,廣泛動員、壓實責任、創新機制、科技賦能,探索出一條具有來賓特色的耕地保護路徑,全市耕地實現從“減少”到“增長”的重要轉變,連續三年耕地大幅增加,2024年末實有耕地比保護目標增加17.5萬畝,為全區耕地保有量做出重大貢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糖業安全提供堅實支撐。
2024年12月通報的2023年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考核結果,來賓市榮獲優秀等次,排全區第二。
據介紹,來賓市從以下五個方面介紹耕地保護的創新舉措和成效:
一是堅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全面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建立市、縣、鄉、村四級田長責任體系,設置田長2145名,配備網格員3726名,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監管格局﹔創新“田長+檢察長”協作機制,聯合紀委、督效部門開展耕地保護專項督導,推動責任落實從“紙面”到“地面”。武宣縣、象州縣先后被評為全區耕地保護激勵縣,分別獲得獎勵資金600萬元,有效激發基層保護耕地的積極性。
二是創新連片恢復模式,助力產業發展。創新“政府主導—糖企參與—群眾行動”協同模式和“耕地保護+糖業訂單”聯動機制,實現耕地恢復與產業增效雙贏。在武宣縣、興賓區等區域推行“整村推進、連片清除”整治行動,三年全市恢復耕地47萬畝,其中連片500畝以上52個共3.7萬畝,有效助推糖業產業發展。通過“整村推進”土地整治,建成連片高標准農田8萬畝,在象州縣試點“耕地+生態果蔬”模式,恢復耕地3.2萬畝用於發展富硒水稻和有機蔬菜,打造“象州香米”地理標志品牌,年產值突破5億元,形成“耕地保護促產業、產業反哺護耕地”的良性循環。
三是運用科技賦能,強化巡查管控。構建“空天地網”一體化監管體系,全面推廣“田長巡”APP,注冊用戶5239人,累計巡田9.1萬次、裡程10.56萬公裡﹔全面推行“凡開工必報告、凡報告必核實、凡核實必有結果”工作機制,力促早發現、早制止、早查處,遏制新增耕地流出﹔建立“三色預警”動態監管機制,通過衛星遙感每季度生成變化圖斑,對流失風險區域實行黃橙紅三級預警,提前介入處置風險點286處。
四是落實佔補平衡,提升耕地質量。加強用途管控,規范佔補平衡,堅決遏制耕地“非糧化”、基本農田“非糧化”﹔深入推進土地綜合整治,2021—2024年新增補充耕地7.45萬畝、水田9.36萬畝,為282個建設項目落實佔補平衡耕地4.87萬畝、水田2.38萬畝,保障糧食產能4161萬公斤﹔創新實施“整片恢復+土地整治”聯動模式,將耕地恢復與耕地提質改造統籌推進,三年來新建高標准農田19.52萬畝,耕地質量平均提升0.5個等級,耕地提質改造平均提升1—2個等級。
五是營造濃厚氛圍,講好耕保故事。為營造耕地保護“人人知曉,人人參與”濃厚氛圍,來賓市創新推出耕地保護宣傳“五項措施”,即採取“政策宣傳到戶、公告公示進村、管控圖紙上牆、標識標牌到田、日常巡邏到網格”等方式,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網絡,讓耕地保護政策家喻戶曉。
來賓市在耕地保護工作中,不僅注重耕地數量的增加,還高度重視耕地質量的提升。該市通過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土地綜合整治、旱改水項目等措施,不斷提升耕地質量。2024年,全市新增補充耕地入庫2.44萬畝,水田規模2.92萬畝,糧食產能增加331.86萬公斤。此外,還通過推廣綠色耕作技術、加強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落實等方式,確保耕地質量穩步提升。
耕地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來賓將繼續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積極穩妥推進耕地整改恢復,深化“田長制”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堅決守好耕地保護紅線,筑牢糧食安全根基,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門丹華、韋雅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