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桂協作 深巴攜行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走進巴馬瑤族自治縣鳳凰鄉鳳凰村食用菌生產基地,一陣陣烘干菌菇的香味扑鼻而來。攪拌、滅菌、預冷、接種、培養等標准化食用菌菌棒生產車間的各個生產環節有序進行。菌棒生產線上,由機器裝好袋、打好孔的菌包整整齊齊“排隊”進入框中﹔高壓滅菌箱裡,一排排菌棒正等待工人運送,這是巴馬騰卓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從廣東省深圳市引進自動生產線后,生產現場的忙碌景象。這條先進的生產線不僅節省了大量人力,還更好保証了菌棒質量。
廣西巴馬騰卓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黃杰介紹:“巴馬食用菌產業示范區在粵桂協作的幫扶下,每年可生產優質菌棒1000萬棒以上,銷往浙江、上海、北京等地,目前也是全市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為周邊提供勞動力3萬人次以上,有效解決當地農民外出打工顧家難的問題,助推巴馬鄉村全面振興。”
該公司的發展是深巴同行的一個縮影。
聚焦“土特產”資源 做強食用菌產業
巴馬縣委常委、副縣長,粵桂協作工作隊巴馬工作小組負責人王銳介紹,巴馬發展潛力巨大,要聚焦巴馬的“土特產”資源,堅持問題導向,以“四項行動”為契機,因地制宜鞏固、升級、盤活、調整一批特色產業,進一步延鏈補鏈強鏈,融合農文旅、貫穿產加銷,推動幫扶產業提質增效,帶動脫貧群眾穩定增收。
巴馬食用菌產業示范基地是該縣重點推進的產業項目之一,項目共完成投入6000多萬元,其中深圳大鵬新區先后投入粵桂東西部協作資金2559萬元,主要用於食用菌菌種選育、菌棒生產、種植產業提升工程以及水電設施、土地平整、道路修建等基礎設施建設關鍵環節,目前建成生產廠房17200平方米、生產原料加工區5000平方米、產品加工、冷藏車間850平方米、研發區200平方米、產業文化展示區300平方米。
要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不僅要升級設備,還要科研創新。在巴馬鳳凰鄉鳳凰村食用菌生產基地,一排排現代化的菇房整齊排列,在傳統模式下,竹蓀菌種植周期長且產量不穩定。該公司組建專業技術團隊,在培育、生產、立體種植等方面進行技術創新,全流程生產將大大縮短生產周期,通過精細調控溫度、濕度、氧氣等關鍵環境因素,使“智慧菇房”內的一朵朵食用菌茁壯成長,不僅為市場提供了豐富的農產品,更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龍頭企業傳幫帶 打造產業大集群
近年來,巴馬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新路徑,依托自身豐富的富硒農作物資源,充分回收利用玉米、水稻秸稈、甘蔗渣等作為生產原材料,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通過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逐步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食用菌產業鏈,食用菌產業正煥發出新“蘑”力。該縣在招大引強的同時,引導龍頭企業在保証自用的基礎上,為菌農提供商品發酵基料,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等多種較為穩固的訂單發展模式,實現小農戶與食用菌產業有機銜接。基地生產的一次菌棒免費贈與當地種植大戶和農戶,積極發展集體經濟、庭院經濟,盤活帶動巴馬周邊鄉鎮4個食用菌生產基地,打造了以巴馬鳳凰鄉食用菌產業示范區為核心的巴馬食用菌產業集群。
今年以來,在廣西巴馬騰卓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帶動下,當地農民積極參與食用菌種植,實現了就近就地就業,同時還帶動其他種植合作社的發展,破解了傳統種植勞動強度大、產量低、品質差、銷售難和污染環境的發展瓶頸。
小小菌菇了不起 撐起巴馬致富路
小小菌菇,撐起了一把“致富傘”。食用菌產業現已成為巴馬鳳凰鄉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在種植、採摘、加工、銷售等環節,可提供很多就業崗位,帶動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3萬人次。“我以前在廣東打工,自從這裡建廠以來,我就來到這裡就業,每個月工資大概3500元,既能照顧家裡老人和小孩,又能帶來不少的收入。”該公司人員江彩鳳坦言,通過參與食用菌種植、加工和銷售等環節,當地農民獲得了更多的收益來源,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
除了經濟效益的提升,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還為當地的鄉村治理和生態建設帶來新機遇,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推動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稻谷、玉米秸稈和甘蔗渣等農作物被用作食用菌的生產基料,既解決了廢棄物處理問題,又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此外,食用菌種植過程中產生的菌渣還可以用於生產有機肥,實現了循環經濟的發展。大貨車司機李師傅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他說道:自己從事巴馬至百色市田陽區運載已多年,運載一車甘蔗渣也是淨賺500多元。
如今,隨著巴馬食用菌生產基地的不斷發展壯大,不僅促進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還帶動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未來,巴馬在實現產業高效協同發展的同時,繼續踐行粵桂協作,讓深山裡的優質農副產品走出大山,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黃峰 韋卓)
來源:巴馬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