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區中街街道:瞄准網格化服務管理“小切口”,寫好基層治理“大文章”

北海市海城區中街街道將網格化服務管理作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通過堅持黨建引領,推動資源、管理和服務重心下移,從網格化服務管理這個“小切口”入手,著力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問題,寫好基層治理這篇“大文章”。
搭建扁平化管理架構,從“疊床架屋”到“一網覆蓋”
科學劃細劃實網格,網格建設一體化。按照“屬地性、整體性、適度性”要求和“一網統管”原則,將原有的多類網格邊界打破,科學合理劃分網格69個,落實網格信息採集維護、矛盾糾紛調解等,巡查走訪10大類20小類75項任務。完善組織管理體系,黨建引領全覆蓋。通過聯合建立、選派指導員、轉接組織關系等形式,推行“一網格一支部”,賦予社區黨組織統籌調度網格物資、人員的職權,平時網格吹哨集合,戰時街道統一、提級指揮。延伸全科服務模式,服務管理全方位。在打造全科窗口實行8大類15小類34項辦事事項一窗辦理的基礎上,69名具備全科技能的“社工”進網格擔任網格長,凝聚278名社區黨員、熱心群眾擔任網格員,結合“入格者”的專長進行分類編組,除了標准化的服務“菜單”外,還為群眾提供送藥上門、心理輔導等個性化的定制服務。
匯聚網格全要素,從“各司其職”到“同駐共建”
績效化管理倒逼履職推動全員下沉。按照1名網格指導員+1名網格組長+N名挂網干部的模式,將61名街道各線條的專業力量混編直接補充到網格治理中,社區、網格年度考核結果直接與街道干部的考核挂鉤。編隊進網充“實”共建單位力量。與大黨委大工委成員單位共商制定需求、資源和服務清單等三個清單,簽訂共建協議68份,將雙方所能提供的陣地資源和困難幫扶等服務進行有效對接、雙向認領,推動152名居住地在職黨員投身網格一線。打造“五步微協商”“三訪三動”等解憂平台實現民意平台,推動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履職服務、下探網格。
縱橫聯合撬動各方資源,從“單兵作戰”到“聯動共贏”
聚合民間專業力量,推出網格精准“微”服務。聯動社會組織、社會慈善機構等民間資源,以購買服務方式引進居家養老服務項目、老年大學等項目,共同實施“衣舊情深,讓愛暖冬”等公益項目20余個,培訓“幸福姐姐”“晚晴生輝”等志願服務隊伍21支。盤活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優勢,延伸網格治理“微”觸角。以打造暖蜂驛站,實施暖蜂行動探索搭建聯系服務新興領域載體,集結了一批來自外賣、快遞、物流等平台的新業態群體,配送超5000份“創城”等安全套餐、文明包裹,發揮其社情民意“移動網格探頭”作用,路遇問題線索隨手拍、馬上報。釋放三官一律智力庫,提供網格法律“微”支撐。將網格員“人熟、地熟、情況熟”與司法人員“知法、懂法、能執法”的優勢互補,以街道“甘棠樹下”矛盾糾紛調解室為原點,社區法律服務站為支點,向網格流動擴展,努力實現當地事當地解、當時事即時解。
用活用巧信息平台,從“信息孤島”到“高效閉環”
街道社會治理指揮中心與海城區指揮中心同步成立、同步運行,依托“數字海城”全域指揮系統平台,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清單”進網格,將轄區內人、事、物和組織等信息和社區業務辦理流程、基層治理任務要點、“五基三化”提升年任務清單導入平台,各網格長通過“指揮通”APP鏈接平台,遍訪網格“隨手拍、隨口報、隨時辦”,對復雜事項,協調召集相關職能部門“聯合會診”,高效處置,形成“街道——社區——網格”縱向互聯和“街道——各職能部門”橫向互動的民意處理調度模式。對收集的群眾“三事”精准分類“派單”,並結合承辦事件的難易程度對辦結時效、成效進行賦分考核、督促整改,探索“網格哨源形成—分析研判—街道(社區)吹哨—平台受理—部門報到—評價監督—結果反饋”的閉環處“事”流程。社區通過“數字海城”指揮通設備上報工單967件,平均一周86件,辦結率達97%。(吳揚康 周基昶)
來源:北海市海城區中街街道辦事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