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白鷺緣未了

2022年07月23日21:33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樞余老人從1982年便開啟了義務護鷺之旅(2003年4月)。黃嵩和攝

“老爺子走了……”7月20日早上8點,積林打來電話,告知我黃樞余老人離世的消息。電話這頭的我,一時有些回不過神來。

黃樞余老人生於1918年6月,曾是廣西防城港市港口區光坡鎮紅沙村的老支書,20世紀50年代加入中國共產黨,被村裡人奉為做人典范。樞余老人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一年四季都堅持用冰涼的井水洗澡,習慣每天飲二三兩米酒、喝幾碗白粥,清淡飲食和豁達心態就是他的長壽秘訣。

上月底,樞余老人才剛過完104歲生日,這還不到一個月,便這樣匆匆而去,臨終前沒有留下一句話。這似乎也在告訴我,生老病死乃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老爺子已是這世間極其少見的長壽之人,104歲,那可不是誰都能企及的年歲。即便如此,老人的離去,仍讓我心中有萬般不舍。

北部灣畔的紅沙村,紅樹蔥郁,白鷺紛飛,碧海藍天。尤其每年的春夏之交,一身美麗蓑羽的白鷺便會在這個美麗的海邊漁村聚集繁殖,數千隻鳥兒如同雪片般包裹著當地的竹木叢林。自1982年始,樞余老人一直把聚集在自家房前屋后的白鷺當作“吉祥鳥”,用數十年時光悉心陪伴。他自發執著保護白鷺的行為,不僅影響了一家四代人加入護鷺行列,成為名副其實的護鷺人家,還得到眾多媒體及一些環保機構滿滿的贊譽,為防城港市獲評第一個“中國白鷺之鄉”作出了貢獻。

2012年防城港市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白鷺之鄉”。黃嵩和攝

2003年5月,我扛著照相機第一次走進紅沙村,發現這裡的白鷺近在咫尺,連鳥兒的眼睛都肉眼可辨。當時的感覺是,在這裡拍到一張能獲獎的照片似乎是條捷徑。那時,我還不懂攝影,只是一個滿腦子想著照片獲獎、加入攝協的討人厭的莽撞青年。就在那一年,我很幸運地與樞余老人相識。

2005年,樞余老人收我做義子,並按照當地習俗舉行了儀式。從此,我成為了黃家“老四“。那時,我發現老人一家生活並不富足,尤其他和三兒子積明一家住的還是土坯瓦房。刮風下雨時,房子便會漏雨積水。然而,即便如此老人仍會背著家人花錢買肉來喂養受傷的白鷺。

紅沙村距離我居住的防城港市區約40公裡,在沒買小車之前,我總是騎著摩托車往返。為了便於拍攝,好幾年的鳥季我都吃住在老人二兒子積林家裡。

多年相處下來,樞余老人的淳朴善良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讓我的攝影觀念逐漸發生變化。我開始明白攝影不能單單為了追求“美”,更不應該急功近利。摒棄浮躁,我開始著手研究、觀察鷺科鳥類的棲息行為習慣和相關物種知識,也開始了關於攝影的獨立思考,同時也很希望能幫助到護鷺老人一家。

樞余老人抬腳的動作被站在水牛背上的小白鷺偷偷模仿了去(2006年6月)。黃嵩和攝

2006年,我拍攝的一張樞余老人和白鷺的照片意外地獲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一等獎,紅沙村一時間聲名遠播,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和各級媒體的報道。之后,當地政府投入資金營造鷺鳥棲息環境,同時改善護鷺人家的居住條件,紅沙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白鷺保護自然生態游覽區,紛至沓來的游客也給黃家人帶來了收入。2014年,央視科教頻道制作了專題片《白鷺緣》,介紹了攝影師和護鷺人家的故事以及他們義務護鷺的歷程。在這期間,各級領導也不時造訪紅沙村,看望慰問樞余老人。

在紅沙村12年的拍攝經歷,與護鷺人家20年的友好相處,讓我更直觀地感受到攝影所發揮的社會價值,為我之后成長為一名專業野生動物攝影師奠定了基礎。

樞余老人迎來104歲生日(2022年6月)。黃嵩和攝

“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魚兒溪水中。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白鷺有著雪白的羽翼、靈動飄逸的姿態,千百年來吸引了不少文人騷客對它進行細膩的描寫。“有白鷺棲息的地方一定是個好地方!”這也是人們對美好自然的向往。

天無涯兮翅有痕,海有角兮歸有巢。

7月21日,家人依當地習俗為樞余老人舉行了隆重而簡潔的葬禮。這天數百隻白鷺巧合地出現在黃家人的水田邊,這曾是老人牧牛的地方,白鷺時飛時停,久久徘徊……(黃嵩和)

延伸閱讀:

黃嵩和,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廣西攝影家協會會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多年來一直關注廣西獨特珍稀野生動植物並進行拍攝,已出版多本個人專著,在國內、國際專業性攝影比賽多次獲獎,所拍攝的白鷺、東黑冠長臂猿、白頭葉猴、冠斑犀鳥、金花茶等專題作品大量發表在國內外知名報刊。

(責編:伍遷、葉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