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天然井水高密度生態養魚 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子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鹿寨縣長盛村大陸屯,村民用井水發展高密度生態養魚,這種佔地小、效益好、高產出、無污染的新型養殖模式為該村探索出了致富新路子。走進村民陳勝森房屋后方看到,一個個用鐵皮圍成的大型圓池,用藍色塑料篷布內裹著,圓池內注滿了水,抽排水系統讓池水循環流動,6個圓形池子整齊分布著,每個池子裡都放養著黃蜂魚。
據了解,村民陳勝森的養殖場由鹿寨縣鼎順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提供優質的技術服務和有效、全面的養殖數據及專業的檢測技術。該合作社技術員陳正榮介紹,每個鐵皮圓池高1.5米,直徑10米,佔地面積約110平方米,這種新型養殖模式發展高密度生態養魚,可以因地制宜建設魚池,節省養殖空間,從投放魚苗、喂養、管理、捕撈都十分節省人工,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圓池內的供氧設備,讓池中水流形成漩渦式循環流動,增加了魚的運動量,縮短了養殖周期,天然井水養出的魚,肉質結實,深受市場歡迎。
村民陳勝森介紹,通過特殊的設備和井水循流,魚池基本保持恆溫和水流的干淨衛生,這樣一來,養魚幾乎不會被外部環境影響,不再“靠天吃飯”,對比傳統養魚,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當下,發展養殖業必須環保,魚糞如何處理是個難題,技術員陳正榮自有“妙招”,將魚池底部建成錐形,中間地勢低,排水孔就設在中間,魚糞比水重,自然會集中到魚池底部,當魚糞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往池裡加水,使池裡的水壓比外部的水壓高,魚糞就會被水壓通過排水管道排出到農田,魚池水環境得到淨化。
技術員陳正榮還介紹,黃蜂魚喂養飼料非常講究,要比一般的魚飼料更精細,所含蛋白質也更高,同時,觀察預防十分重要,在養殖戶家裡必須配備有高清顯微鏡,每周都要抽取黃蜂魚進行檢測,確保安全衛生養殖。
村民陳勝森算了一筆賬,每個池子放養黃蜂魚2萬多條,從放苗到售賣需六個月至一年,根據體重定價,每池魚1500公斤,市場批發價約為24元至32元每公斤,收益3萬多元,十分可觀。
這是長盛村探索特色養殖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村多措並舉,多渠道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下一步,長盛村將繼續探索特色種養殖產業,以鄉村振興為契機,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多產結合發展,將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相結合,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
黎秋萍、陳偉 攝影報道
(責編:陳露露、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