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區鄉村振興工作初顯成效

今年以來,防城港市港口區主動順應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及時把“三農”工作重心由脫貧攻堅轉向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認真統籌謀劃,堅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從嚴從實落實中央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總要求,以全面實現“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為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創先爭優,努力闖出了一條具有港口區濱海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子,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初顯成效。
組織保障有強度。港口區認真貫徹落實黨管農村工作基本原則,及時成立了區委農村工作(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區委書記和區長擔任,領導小組下設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揮部,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和產業發展、教育保障、住保風貌等12個專責小組。實施處級領導干部和區直單位挂鉤聯系鄉村振興工作制度,每個村由1-2名處級領導和2-3個區直單位挂鉤聯系,以“六個一”行動為載體,即:開展一次走訪調研、畫好一張規劃圖、制訂一份責任清單、謀劃一個產業項目龍頭、開展一次集中整治、打造一個示范點,推動鄉村振興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防貧監測有力度。該區採取“常態化監測+集中排查”和“線上+線下”同步比對的方式,鄉村振興局每月與醫保、民政、殘聯等行業部門進行數據比對篩查“線上”預警名單,每季度開展一次防貧監測幫扶集中排查,確保應納盡納。防貧監測對象納入后,第一時間落實好幫扶責任人,做好防貧監測對象跟蹤幫扶工作,同時,將根據每戶的實際生產生活情況,有針對性的制定幫扶措施,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從增加收入和減少支出“雙線發力”,對有勞動能力的,堅持開放式幫扶,促進穩定增收﹔對無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納入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做好兜底保障。
產業驅動有精度。目前,港口區建成紅樹林海洋漁業核心示范區、簕山古漁村休閑漁業示范區、大龍口休閑農業示范區、原種光坡雞產業示范園等17個農業產業示范區(點),帶動農戶養殖大蚝、光坡雞,種植紅衣花生、紅香薯、海紅米等地方特色農產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一鎮一業”的特色產業格局。緊密圍繞城鎮建設和產業集聚,著力打造以漁港為龍頭、城鎮為依托、漁業為基礎,集口岸開放、魚貨交易、冷鏈物流、精深加工、休閑觀光、城鎮發展為一體的企沙漁港經濟區。漁光互補項目規模進一步擴大,防城港市鑫潤養殖有限公司實施的漁光互補項目在原來已完成1000畝建設基礎上,繼續擴大生產規模,新增建設400多畝,獲評自治區四星級漁業核心示范區。
風貌提升有亮度。該區堅持以“多規合一”實用性村庄規劃或村庄設計為引導,開展村庄整治和建設,結合山新村家風文化和紅沙村黨建元素的特點,全面實施坡屋頂改造建設,開展農房提升美化。依托港口特有的海洋資源,重點打造以天堂角、簕山、山新、纜埠、紅沙為代表的精品示范村,定位做到廣西唯一的鄉村風貌濱海示范帶,走出具有濱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依據資源稟賦著力把2個精品示范型村庄打造成為鄉村風貌提升和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示范樣板,突出抓好特色風貌、精致環境、文化挖掘、產業發展,積極引入新業態,大力培育發展產業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推動建設運營一體化,促進示范村庄成為鄉村振興新載體。
鄉風文明有溫度。在推進鄉風文明方面,港口區不斷豐富議事形式,激發內生動力,積極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區43個村(社區)均已完成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修訂工作。健全各行政村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充分發揮“一約四會”作用。全面推進村民小組民主協商自治,全區373個村民小組100%成立了戶主會、理事會、鄉賢會並切實發揮作用,有序地在全區所有村(社區)推行鄉賢監督工作,並同步建立健全鄉賢監督履職機制,以鄉賢監督的實際成效補齊補強村級事務監督短板和薄弱環節,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同時,堅持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作為推動移風易俗的重要抓手,積極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引導群眾轉變觀念,破除陳規陋習。(蘇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