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立足當地實際情況,採取整合資金投入、創新發展模式、加大項目建設、規范收益分配等四項措施,探索走出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多元化路子,助推村集體經濟穩步發展。
整合資金投入,強化基礎保障。全縣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21421.47萬元,其中縣級財政整合18610萬元,中央和自治區財政專項1150萬元,后援單位援助507萬元,黨費60萬元,駐村第一書記經費和脫貧摘帽獎勵1094.47萬元。堅持按需分配和合理分配的原則,用於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按極度貧困村250萬元、深度貧困村200萬元、一般貧困村150萬元,非貧困村不低於50萬元的標准給141個行政村(社區)落實發展扶持資金,為村集體經濟項目多元化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創新發展模式,增強“造血”功能。該縣以“黨建+產業”的形式創新探索出物業租賃模式、糖蔗產業勞務服務模式、開發經營鄉村農貿市場模式、發展特色種養模式、開發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項目合作模式、委托經營合作模式、入股分紅模式、光伏發電模式、盤活資產資源開發模式共“十大”發展模式,發動群眾以土地、山林、資金等資源加入項目發展。扶持永安、龍騰、棉花、地門、龍岸社區、下梧6村分別開展物業租賃、特色種養、項目合作、光伏發電、市場服務、糖蔗服務發展模式試點工作,目前已取得實實在在的經營成效。據了解,按照發展模式分類,該縣已實現委托經營1325萬元,物業租賃2051.18萬元,項目合作16521.69萬元,特色種養507萬元,入股分紅445萬元,市場建設和服務40萬元,鄉村旅游298萬元,光伏發電175萬元,資產盤活8.6萬元。截至目前,每個村(社區)具有兩到五種發展模式,實現村村有集體項目,村村有穩定收入的目標。2020年,全縣141個行政村(社區)當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10萬元以上57個,收入達20萬元以上3個,50萬元以上1個。
注重投資建設,實現項目“遍地開花”。近年以來,該縣注重加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類項目的合資合作開發,切實降低固定分紅類項目在總投資中的比重。目前,在該縣東門鎮仫佬家園移民搬遷安置點內已建成一個村級集體經濟電商產業園,該園佔地面積20畝,總投資2580萬元,由18個村集體與縣城投公司共同出資興建。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園區道路、給排水、用電設施、辦公及展示用房、加工倉儲用房等建設,固定建筑物建設總面積達4210平方米。辦公及展示用房、加工倉儲用房全部出租給中歐鮮農公司開展農產品電商業務,年租金收入52萬元。
規范收益分配,提升內生動力。制定印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分配和開支使用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按當年可分配收益不高於15%提取扶貧公益崗基金,用於補充扶貧公益崗工資支出財政資金不足部分﹔按可分配收益不高於20%提取幫扶資金,用於解決貧困戶生產生活困難”等,進一步明確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則、基本程序以及收益分配的限定范圍、優先順序及比例確定、收益分配確定項目的資金開支使用流程、收益分配及開支使用的監督管理等。同時聘請黨員能人負責生產管理,村委負責監督管理,規范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分配和開支使用管理,有力推動了村集體經濟從發展壯大到分配使用回環的形成,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和凝聚群眾能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覃永東 吳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