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城鄉美景 建宜居家園

——“十三五”期間廣西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綜述

2020年12月27日09:32  來源:廣西日報
 

生態宜居,是居民幸福指數的一個重要考量指標,也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追求與夢想。

“十三五”期間,我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改善人居環境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設和諧宜居的城鄉人居環境,讓居住環境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5年來,全區城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居民住房條件不斷改善,城鄉一體化不斷推進,城市品質不斷提升……家園秀美宜居、人與自然和諧的新畫卷不斷舒展。

密織保障網絡

從“憂居”到“優居”

今年6月,百色市靖西市新甲鄉仁龍村布密屯的村民張鏵天開啟了新的生活:搬離了人畜混居的木瓦房,住進了由政府投資建設、具有兜底保障性質的新居——60平方米的房子,客廳、廚房、衛生間、臥室一應俱全,採光良好。“這輩子能住上這樣的房子,知足了!”張鏵天感慨。

“安得廣廈千萬間”曾經是寒門百姓“憂居”之苦。“十三五”期間,一場以實現“貧困人口不住危房”為目標的住房安全保障戰役,讓許許多多像張鏵天一樣的困難百姓“住有所居”不再只是夢想。

兩年前,柳州市柳西環衛所工人韋進學夫婦達成了多年的心願:在離工作地點最近的桃花源小區,申請到了一套兩房一廳的公租房。夫妻倆拿出3萬多元積蓄置辦了嶄新的家具家電,高高興興搬進了新居,“租金便宜,環境也好,再不用在城中村四處租房了。”

借助環衛公寓加快建設以及降低環衛工人申請公租房准入門檻、對環衛工人實行定向分配等措施的出台,2018年以來,廣西已有7900多名環衛工人的住房難問題得到解決。

崇左市幸福家園小區,56歲的崇左東亞糖廠退休職工鄧阿姨在陽台上愜意享受陽光。從陽台向外眺望,看得見小區裡盎然的綠意,還有一排排向遠處延伸的嶄新樓房。“以前是一家老小幾代人擠在50平方米的棚戶區裡,如今搬進120平方米的大房子,舒服多了。”

由夢想變為現實,一處處讓人安居樂業的房子折射出5年來百姓生活的深刻變化。

5年來,我區圍繞“住有所居”的目標,持續建立完善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住房保障網絡越織越廣、越織越密。

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間,全區累計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8萬戶,實施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26萬戶,全區156.31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

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十三五”期間,全區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開工61.68萬套,基本建成60.67萬套,公共租賃住房累計分配入住44.45萬戶,全區住房保障覆蓋率超過25%,解決了200萬戶新市民及特殊困難家庭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全區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從“十二五”期末的38.6平方米提高至2019年的43.6平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8個百分點。

從“憂居”“蝸居”到“安居”“優居”,這是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更是人們獲得感、幸福感在不斷提升。

刷新城鄉“顏值”

留住美麗鄉愁

城鄉環境,承載著百姓的期待,也承載著濃濃的鄉愁。5年來,我區以新一輪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為契機,打造人與自然和諧、桂風壯韻彰顯的城鄉新貌,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今年春節,從福建打工回來的陽朔縣陽朔鎮雞窩渡村村民徐江選擇結束漂泊,在家鄉搞起了農家樂。

這一抉擇源於家鄉風貌的變化。

“以前的雞窩渡村還真是‘名副其實’,雞欄、豬圈等廢舊房屋多,臟亂差現象隨處可見。”徐江說。

去年,陽朔縣開展規模空前的鄉村風貌提升專項整治工作。改造后的雞窩渡村,把廢舊房子變成了漂亮的庭院,與旖旎的山水相得益彰,成為游客爭相而至的網紅打卡點。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近年來,我區下大力氣破除農村環境臟亂差頑疾,深入開展鄉村風貌提升、農村“廁所革命”以及改水、改廚、改圈等工作,逐步塑造和形成“傳承文明、桂風壯韻、生態宜居、和諧美麗”的鄉村風貌。據統計,近兩年來,全區累計完成6.22萬個村庄“三清三拆”,實施3.65萬個基本整治型、811個設施完善型、175個精品示范型村庄整治改造,建設69條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描繪出富有桂風壯韻的鄉村新貌。

鄉村面貌日新月異,城市也在創新發展中更為生態宜居。

沉澱、過濾、消毒……經多道工序的“淬煉”,混濁的污水變成了汩汩清流。2019年9月,我區規模最大且處理標准最高的污水處理項目——南寧市江南污水處理廠水質提標及三期工程如期建成運行,首府南寧污水處理水平再上新台階。

5年來,堅持擴容與提質並重,我區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2019年全區城鎮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8.85%、98.15%、96.37%、99.97%,提前並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

小坡檐、馬頭牆、花格窗,冬日的余暉下,桂林市漓江西岸,古老的靖江王府靜靜佇立,韻味凸顯。

5年來,廣西全面推進“城市雙修”和城市設計,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累計劃定並公布35片自治區級歷史文化街區、531處歷史建筑,讓人文歷史的傳承與城市的發展共生共榮。

柳州,這個工業重鎮有著不一般的“詩意”:每年春天,20余萬株洋紫荊花浪潮涌,讓城市“陷入”花的海洋﹔每天,所有公園對市民免費開放,一座座公園“鑲嵌”在綠意盎然的城市裡,生活處處皆有景。

5年來,“開窗見綠、出門入園”,這樣的美好願景不僅在柳州,也在全區各地逐步成為現實。據統計,2019年全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43%,建成區綠地率34.2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39平方米,分別比“十二五”期末增加4.77%、3.94%和3平方米,建成城市綠道超過1500公裡。

要“面子”更要“裡子”

提升城鎮發展品質

初冬的南寧,沙江河靜靜流淌、清澈見底,沿岸草木蔥蘢、一步一景……

多年前,這裡曾是一條臭水溝。2019年1月,隨著廣西首座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沙江河污水處理廠通過驗收,將流域內所有污水直排口攔截、採集、淨化,沙江河脫胎換骨,成為清潔的源頭活水。

沙江河的美麗蛻變,正是“十三五”期間我區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生動寫照。

城市發展,“面子”和“裡子”互為支撐,相輔相成,才能真正經得起實踐、經得起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5年多來,我區把宜居水平的高低作為衡量城市發展成就的重要尺度,不斷查漏洞、補短板、強弱項,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城市病”等問題——

水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城市品質顯著提升。全區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累計建成海綿城市面積310平方公裡,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或基本消除率達100%,“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地下管網建設全面啟動,打通城市地下脈絡。目前累計建成污水、雨水、雨污合流管網2.58萬公裡,供水管網3.08萬公裡,天燃氣供氣管網10189公裡,新開工地下管網3500公裡,全區城市運行效率和安全性能持續增強。

城市更新有力推進,促進城市轉型發展。2019年以來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19.48萬套,涵蓋9238棟樓房﹔推進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工作,預計可改善58萬城鎮居民的居住環境。

讓城市融入自然,讓綠色溢滿城市,讓幸福簇擁市民……一座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讓八桂大地處處美景如畫。(記者駱萬麗 通訊員王凌雲 實習生王文怡)

(責編:周雨樂、龐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