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東北部,處於桂湘粵三省交界的黃金地帶。縣制歷史2100多年,境內聚居著瑤(佔總人口47%)、漢、壯、苗、侗、回、彝等7個民族,歷史悠久,民族民俗旅游資源豐富。民族團結和諧,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近年來,富川以創建全域旅游為契機,以建設“中國瑤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為戰略目標,著力打造瑤族民俗文化慢旅品牌,旅游發展取得可喜成效,2019年,全縣接待游客總人數671.3萬人次,同比增長32%,其中約三分之一游客來自於粵港澳﹔旅游總消費75.69億元,同比增長35.35%,外匯收入增長19.58%。
科學規劃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富川堅持規劃先行,樹立“大旅游”理念,以全域旅游為定位,以瑤族文化為特色,以國際慢城為切入點,科學謀劃發展。邀請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國家一流專家,修編《富川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編制《富川國際慢城總體規劃》《富川旅游產業發展和營銷行動總體規劃》《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等,以及岔山、虎頭等20個生態旅游精品村詳細規劃,基本形成以總規劃為龍頭,集單體規劃、詳細規劃、景點控制規劃為一體的旅游發展規劃體系,富川民俗文化全域旅游初見雛形。“大規劃”理念將富川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緊密結合起來,以秦漢時期瀟賀古道和西嶺山脈為主線,將28個古村落串連起來,並融入國家級濕地公園龜石水庫,形成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全域旅游新格局。
突出特色打造瑤族民俗文化慢旅品牌
突出瑤族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加強鳳溪瑤寨、瑤族文化展示長廊(白沙—蓮山—古城到縣城)、瑤族博物館等特色民族旅游項目建設,進一步推進富川瑤族文化旅游發展。2008年瑤族蝴蝶舞、瑤族蘆笙長鼓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瑤族“溜喉歌”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資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將瑤族蝴蝶舞、瑤族蘆笙長鼓舞、瑤族刺繡等作為民族文化旅游的主要元素,鑲嵌於縣城風貌改造、特色村寨、民俗旅游村的規劃建設中。依托濃郁的瑤族民俗風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美麗的鄉村田園風光為基本要素,開辟以秦漢時期瀟賀古道為主線串連古村落的民俗文化歷史觀光游、以生態高值農業科技示范園為主的國際慢城核心區生態農業觀光體驗游、以龜石國家濕地公園為輻射的戶外休閑互動游、以西嶺山森林公園為主題的長壽養生健康游等四大精品旅游線路,使民族文化與觀光體驗、休閑度假、健康養生等有機融合,相得益彰。福利國際慢城成為中國第四個、廣西第一個國際慢城。
傳承發展弘揚悠久深厚民族文化
富川加強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充分挖掘瑤族特色文化,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保護,通過加強對瑤族風雨橋群、民族特色村寨、瑤族花炮等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發展工作,實施“七個一”建設保護工程,對秀水狀元村、百柱廟、風雨橋等一大批極富瑤族特色的人文景觀進行修繕、挖掘和整理,使富川瑤族文化旅游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發展。目前基本形成以“一城(古明城)、一橋(風雨橋)、一村(民俗古村)、一廟(百柱廟)、一歌(蝴蝶歌)、一炮(瑤族大花炮)、一舞(瑤族長鼓舞)”為主體內容的富川瑤族文化旅游特色。其中,秀水狀元村和福溪村已被評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秀水還是“廣西特色景觀旅游名村”,鳳溪民俗村被評定為“廣西農業旅游示范點”。結合“瑤族盤王節”“瑤族花炮節”“上燈炸龍節”等民族傳統節日,以民族文藝表演、唱山歌等形式,大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廣泛宣傳民族政策。
設施配套完善文旅融合發展環境
以項目為載體,加快文旅配套設施建設。目前已完成富川福利國際慢城太陽能路燈、自行車綠道觀景台、慢客中心等國際慢城一期建設。引進慢之旅公司繼續開發神仙湖花海項目,將位於福利國際慢城核心區的神劍石林景區打造成國家4A級景區。完成富川生態高值農業科技示范園國家4A級景區打造。配合民俗文化旅游發展,富川縣投入1200萬元項目資金,利用農民舊房,按鄉土特色進行茅草屋度假村農庄改造,形成生態良好、河流相傍、環境優美的鄉村旅游點。全力加快岔山瀟賀古道入桂第一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岔山村游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旅游公廁等配套設施建設,岔山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建成上虎手繪七彩村新景點,打造獨具一格的中國華南地區大體量牆繪特色風情小漁村。
市場培育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
富川在創建廣西全域旅游示范區過程中,發揮市場主導作用,使旅游發展與脫貧富民雙促進。引導村民打造微田園、微果園、菜中村、花中村,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經濟和農家樂經濟,形成“賞花、游湖、登山、採果、摘菜”的鄉村休閑養生度假旅游新格局。鼓勵群眾在銷售富川瑤族特色旅游產品的同時,參與旅游項目配套設施的投資建設,依照協議獲得分紅。如農戶與廣東中旅恆富(富川)文化旅游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共同開發萬家客棧項目。農戶以2—3樓房屋產權入股公司,向游客提供住宿床位,參與旅館經營,所獲收入農戶與公司按照4:6分紅。同時,農戶在1樓提供餐飲服務,相關收入全部歸農戶個人。閑置房以每月每間100元的價格出租給旅游公司,按照星級度假農庄的標准改造之后對外統一招攬游客入住。當地農民成為民俗文化旅游股份制新農民,群眾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在分享民俗文化旅游利益的同時積極投入到民俗文化旅游宣傳和各項建設中,民俗文化旅游理念不斷延伸拓展。
岔山村是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村,通過創新黨建“1234”模式、搭建六個平台、對接市場、壯大產業等方式,制定系列有效措施發展旅游產業,並把貧困戶納入旅游產業發展中,形成脫貧致富支撐。建成游客中心、馬幫、農家樂、有機腐竹加工廠、自行車租賃店等服務設施。建立岔山村貧困婦女油茶互助社,1名經濟能人帶領6戶貧困戶,在古村中經營油茶店,既實現貧困戶幫扶,又有效加快旅游發展。(黃紅、曹麗)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