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大化樣本”

2020年11月24日17:06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這是硬度極高的金剛木,是靈芝栽培好原料。”在大化瑤族自治縣羌圩鄉晨飛種養專業合作社,正在忙碌著的合作社負責人盧繪芳介紹說。

盧繪芳是羌圩鄉健康村的貧困戶,1999年,父親去世后,盧繪芳正讀完高一,家庭陷入困境。為此她不得不放棄學業遠赴廣東務工。2009年,老母親突發腦梗,盧繪芳又辭工返鄉照顧母親。不菲的醫療費更是讓她再度陷入窮困。

“要自強才能改變生活。”盧繪芳不怨天尤人,她決心要靠奮斗改變命運。通過自己的刻苦鑽研,並在黨的惠民政策、資金的幫扶下,2015年順利脫貧摘帽。2016年,盧繪芳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群眾一起抱團發展。

如今,盧繪芳成為了廣西食用菌種植行業的頂尖人才,她直接帶動的5戶貧困戶共15人,間接帶動的41戶貧困戶共158人,全部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在大化縣像盧繪芳這樣涅槃重生的例子,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從思想上擺脫了貧困。這是大化縣實施思想扶貧、技能培訓、產業幫扶、精神脫貧“四大行動”,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生動實踐。

實施“志智雙扶”行動,破除貧困心理,引導群眾“願脫貧”

蒙田昌是七百弄鄉弄平村必生屯的貧困戶。過去,蒙田昌整天怨天尤人,三天兩頭跟其他村民產生矛盾,且性格刁鑽,村民叫他“爛泥扶不上牆”。如今,他不僅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還從懶漢變成了大家稱贊的勤勞漢子。

蒙田昌的轉變,是幫扶干部踏破門檻,講政策、說情理,給他打氣的得到成果。為了幫助蒙田昌甩掉“等靠要”思想,幫扶干部不厭其煩的上門做工作,幫他解決危房改造、發展產業問題,引導他應聘保潔員公益性崗位,確保每月都有穩定收入。

長期處於貧困和閉塞狀態,部分貧困群眾認知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固化,視貧困為自然。激發內生動力,須立足實際,綜合施策。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如果沒有把‘讓我脫貧’的被動思想變‘我要脫貧’的主動意識,就算幫扶政策再好、扶貧干部熱情再高,貧困狀況也很難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大化縣委書記楊龍文說。

為了幫助貧困群眾破除貧困心理,2016年,大化縣實施“志智雙扶”行動,從思想扶貧入手,通過“五講”壯志:講形勢、講政策、講目標、講對策、講案例﹔“五送”“一幫”扶智:送手機、送電視、送電影、送信息、送技術、“幫助貧困家庭孩子接受教育”等措施,引導貧困群眾遠離等、靠、要思想,激發“寧願苦干、不願苦熬”靠雙手改變命運的積極性。

實施“技能培訓”行動,夯實發展基礎,支撐群眾“能脫貧”

拿起鍋鏟,戴上“廚師帽”,摘下“貧困帽”。2020年7月,貧困戶覃寶、覃月前參加碧桂園粵菜培訓后,憑借扎實的基礎和培訓所得,一舉斬獲2020年大化縣壯瑤特色美食大賽、廣西第六屆農民工技能大賽大化縣初賽9項大獎。韋玉妹、覃敢等多位貧困戶也通過技能培訓開了餐飲店,走上創業致富之路。

這些老實巴交的貧困群眾,怎麼也不敢想自己會離開自家的灶台,成為靠技術吃飯的“大廚”。

“授之以漁”,讓貧困戶有本領、懂技術、肯實干。大化縣堅持“實地、實用、實效”原則,結合企業用工崗位需求,組織開展定崗定向的勞動技能培訓,與廠企聯合、與就業結合,提高人力資源素質,增強自身造血能力。

雅龍鄉宏偉村弄耳屯貧困戶韋法,家裡4口人,膝下育有一個小孩4歲多,胞弟已是30多歲未曾婚娶,妻子因嫌棄家境貧困,生下小孩之后離家出走多年未歸,弟弟又沒有一份正經的工作,韋法變得自卑內向。因沒有技術,他平日隻能從事些苦力活維持家用。2018年,韋法報名參加焊工培訓班,順利拿到職業資格証書后,應聘到貴陽市南陽區高速路做焊工,月收入可以5000余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上述的故事給我們啟示,幫助貧困群眾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術和方法,才能更好釋放內生動力,真正做到“離開拐杖也能走路”。

實施“產業幫扶”行動,優選脫貧項目,推動群眾“會脫貧”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激活脫貧致富內生動力是產業扶貧的關鍵。都陽鎮忠武村東皇嶺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村級黨組織+合作社+基地+貧困戶”脫貧致富模式,發展沃柑種植,帶動周邊的貧困農戶共同增收致富。社員連續在2019年、2020年獲得分紅,累計分紅30萬元,單戶分紅最高達5000元。

自脫貧攻堅戰以來,大化縣以產業扶持、金融信貸、典型示范、能人帶動為驅動,通過資金、項目、政策支持,為產業扶貧提供有力支持。“黨旗引領 聯建聯養(種)”發展模式,破解了大石山區貧困群眾產業發展難題﹔“放母收羔”的湖羊發展思路,激發貧困群眾產業發展激情﹔“美食驅動”戰略促進一二三產聯動融合,激發貧困群眾自力更生、會脫貧的內生動力。

同時,進一步完善產業獎補、勞務補助等機制,因地制宜打造就業平台,拓寬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渠道,採取勞務補助等方式,提倡多勞多得、多勞多獎,防止幫扶工作中簡單給錢給物、一兜了之,杜絕“保姆式”扶貧,杜絕政策“養懶漢”。

“白玉薯市場銷路越來越好,加上今年政府產業獎補機制提高很多,今年種植30畝的白玉薯和玉米套種,預計年底收益在4萬元以上。”大化縣板升鄉弄系村弄習屯村民蒙繼芳信心滿滿。

因地制宜發展脫貧項目,讓貧困群眾學有目標、趕有方向。目前,全縣“5+2”特色優勢產業覆蓋貧困戶22037戶,覆蓋率98.33%,全縣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551人,僅2020年全縣發放產業獎補資金達7810萬元,受益貧困戶16131戶。

實施“精神脫貧”行動,引導群眾轉變觀念,確保群眾“想脫貧”

“2018年我家脫掉貧困帽,2019年我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現在我是入黨積極分子了。” 在六也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黨支部,脫貧戶韋洪蘭說。脫貧后主動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大化縣的一件新鮮事,更是貧困脫貧感黨恩的具體體現。

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縣貧困人口78人已成為正式黨員,31人成為預備黨員,1人成為發展對象,18人成為入黨積極分子,356個入黨申請人。

既從發展上、物質上幫扶,更從思想上、精神上激勵,大化堅持在扶志上下功夫,利用年度各類專項行動,組織開展感恩活動,把政策宣傳、受益明白、感恩教育作為重要內容融入到群眾中間,不斷增強貧困群眾對黨和政府的認同感、滿意度,激發感恩奮進的激情。據統計,2018年以來,群眾對脫貧攻堅的來信來訪訴求逐年下降,由2018年平均每月7.6件降至2020年平均每月2件,群眾滿意度、認可度逐年提高。

“從今年10月中旬起,每月20日前開展一次“美麗大化·清潔鄉村”鞏固提升評比活動,引導群眾從旁觀者轉變成參與者,抓陋習改變,抓民風轉變,努力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雅龍鄉黨委書記覃理徠說。

願脫貧、能脫貧、會脫貧、想脫貧,懷著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大化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憑著自己的雙手和汗水,走上脫貧致富大道,印証著“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真理。(黃煉)

(責編:王芳、許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