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2020中國(廣西)六堡茶斗茶大會——“六堡茶對話普洱茶”六堡茶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南寧舉行,本次論壇邀請六堡茶和普洱茶方面的權威專家、行業大咖,通過對兩大黑茶共性及個性的探討,來提升六堡茶調性,打造六堡茶文化符號,為六堡茶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六堡茶對話普洱茶”六堡茶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現場。記者 鄒財麟 攝
據了解,舉辦此次高峰論壇,目的是聚眾人之智慧,納百家之卓見,進一步促進六堡茶產業轉型升級。梧州市將以此為契機,認真學習接近普洱茶產業化發展經驗,特別是千億元茶產業戰略,以及通過抓標准、抓品牌、抓融資等成功做法,積極吸納專家帶來的新視野、新理念、新知識和技術優勢,加快推動六堡茶實現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同時也希望通過對話交流,深化合作,進一步做強茶產業,弘揚茶文化。
沙龍對話環節掀起了此次論壇的高潮,現場多位權威專家、行業大咖暢所欲言,大家各抒己見,頻頻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
六堡茶對話普洱茶六堡茶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現場。記者 鄒財麟 攝
開新路創新局 突顯六堡茶獨特價值
六堡茶與普洱茶同為中國名茶,在歷史上都曾留下非凡的影響和輝煌。六堡茶不但有顯著的自身特色,更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但與普洱茶相比,在對廣西六堡茶的歷史追溯、挖掘及如何講好六堡茶故事上,仍然有巨大的挖潛空間。雲南省政府原副省長、省政協原副主席、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創會會長陳勛儒從普洱茶與廣西六堡的共性出發,提出如今茶產業所面臨的問題,暢談普洱茶與廣西六堡茶未來的發展方向,讓現場嘉賓獲益匪淺。
據介紹,現在茶產業發展當中,最大的問題是產能過剩,且重點集中在黑茶,因為黑茶都是強調越存越香,所以實際上存下來的量大部分是黑茶。不論是哪一種黑茶,生產的時候首先都要考慮產能過剩的問題。因為茶是一個可再生的資源,每年都有新的產量要出來,如果無限制講發展,一味地去擴種面積,加大產能,到一定時期會出現“堰塞湖”現象,對整個產業都會產生不利的作用,這是大家應該注重研究的問題。
“在產業過剩大環境下我們都應該擴大消費,增加消費群體,另外還要增加人均的消費量,這是解決產能的一個重要手段。當然,茶產業也可延伸產業鏈,做成很多保健品、化妝品、藥品,這是我們茶產業最后應該走的道路。特別是黑茶家族,大家應該重視這方面的成果利用和開發。”陳勛儒介紹。
關於茶產業如何延伸產業鏈的話題,和君集團高級合伙人、戰略營銷和產業整合專家蔣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從商業創新促進產業發展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據了解,在茶葉相互競爭相當激烈的大背景下,需要開新路,從茶與茶的競爭,延伸到茶與其他產品的競爭。由於六堡茶具有獨一無二的功能價值——祛濕,所以六堡茶產業可以把大健康作為目標市場,競爭對手從茶葉變成藥品。藥品總會有副作用,與藥品競爭,六堡茶祛濕治未病的優勢就能大大突顯。這麼一來,六堡茶擔負的使命價值就完全不一樣。
“我覺得六堡茶是大有前途的。”“陸羽獎”國際十大杰出貢獻茶人、中國(香港)普洱茶研究學會會長、“八八青”之父陳國義稱贊道。對於六堡茶獨一無二的功效,他說:“我看到六堡茶有兩個很迷人的地方,一是在很多茶裡面,特別是在黑茶,很少談到它——祛濕,而六堡茶最突出的功效則是祛濕。第二個優點就是六堡茶對於胃寒,消化不好的人來說它是暖胃的,因為它經過發酵以后,不單隻產生茶紅素,它還有很厚重的茶褐素,從科學上來說是非常養胃的。”
專家把脈賦能 助推六堡茶產業發展
如今六堡茶正在進入百花齊放的階段,這個階段會導致整個產業參差不齊,就六堡茶未來的發展方向,專家們紛紛給出了“金點子”。
原西南大學茶葉研究所所長、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劉勤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六堡茶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要更注重“內裡”,重點是把品質做好,把好茶葉與劣質茶葉混搭或者人為仿古等行為要堅決抵制。茶葉的“外表”其實不需要那麼華麗,華麗的外包裝無形中會讓產品的成本增加,耐潮性好、簡約易收藏才是正道。
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會長、深圳市華巨臣實業集團總裁楊文標從企業家的角度分享了他的觀點。楊文標介紹,關於六堡茶未來的發展要注重人才的引進,“我們不能用傳統的思維,比如說‘夫妻檔’‘兄弟檔’這樣的狀態去發展這麼好的產業,大家應該要有戰略的眼光和思考,能夠引進一些高層次的人才。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應該重視人才建設、團隊建設,這樣企業才能發展。就像做一個企業創始人,你不能天天蹲在工廠,應該關注市場、品牌、人才,包括資本、產品研發,你的企業才有一定的競爭力。”
另外,楊文標還提出政府在六堡茶的發展中應多給予支持,更多地去扶持一些龍頭企業。現在六堡茶從整個格局來看還是中小企業比較多。要注意的是,中小企業不是引領者而是跟隨者,扶持一批行業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才具有帶動作用,這樣才能引領行業更好地發展。
在六堡茶的發展中,文化助力也尤為重要。中國普洱茶獨立批評學者,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石一龍從學者、作家的角度,談到了文化助力六堡茶產業發展的觀點。“文化六堡,廣西六堡!指日可待!”石一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據悉,六堡茶的發展中,應該把產品的文化定位延展到全區,而不僅僅只是限與梧州地區。文化是具有引導消費的一種作用,在文化層面上應該發動廣西強大的文藝創作隊伍,講好六堡茶故事。此外,文化旅游也可以和六堡茶相結合,在廣西知名的旅游景區做推廣,從擴大六堡茶會的傳播效果。
晨光出版社編審、雲南省茶馬古道研究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楊凱,既是一名茶馬古道研究者,也是一名資深的媒體人,當記者向他討教,媒體應該如何助力當地茶行業的發展時,楊凱從媒體人的角度談了他的看法,據了解,媒體的助力應回歸到文化層面上來,用筆頭和鏡頭恢復、挖掘、整理更多零散、瑣碎的六堡茶文化,同時給予更多研究學者更多傳播茶文化文化的空間,並用媒體的平台資源進一步傳播出去。(記者 黃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