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政策 擴面積 穩產量

——灌陽糧食生產掃描

2020年10月18日11:08  來源:廣西日報
 
原標題:出政策 擴面積 穩產量

灌陽縣位於廣西東北部,總面積1800多平方公裡,總人口29.6萬人,現有耕地29.2萬畝,常年水稻種植面積28萬畝,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稱為“廣西超級稻高產第一縣”“灌陽再生稻甲全球”。近年來,灌陽縣按照“田種稻、坡種果、山種樹”的布局,聚焦糧食綠色生產這個關鍵,堅持“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提高品質、增加效益”基本原則,強化績效管理,大力推廣超級稻、優質稻綠色高質高效模式,實現了水稻生產的華麗轉型升級和糧食產業穩步增收,有效助力全縣脫貧攻堅。

到9月,灌陽縣糧食播種面積39.1萬畝,佔全年任務的97.48%,增加糧食產量750萬公斤。

亮眼的成績,離不開灌陽縣委、縣政府的努力。近年來,該縣始終把糧食生產作為頭等大事抓緊抓實,成立政府主要領導挂帥、多部門協同配合的領導小組和技術審核專家組,並把糧食生產工作列入全縣年度績效考評重要內容,作為考核鄉鎮和農業技術部門的重要指標,壓實壓緊糧食生產責任,確保任務層層落地落實。

穩產量,先要穩面積。為防止耕地撂荒,灌陽縣制定下發了《關於2020年促進糧食生產七條措施》等一系列促糧食生產的政策,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拿出600萬元實施糧食生產獎補政策,支持幼林果園(含林木)間套種糧食作物,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耕地流轉,鼓勵恢復糧食生產。“今年的政策不僅對我們種糧大戶有補貼,在這個基礎上還對雙季稻進行補貼,去年我種了210畝一般水稻,今年改為超級稻。自己增加收入,也為國家糧食安全作點貢獻。”黃關鎮大竹山村貧困戶陸吉順說。

今年以來,灌陽縣落實示范場點44個,其中計劃連片種植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包括合作社)87戶。全縣往年種植其他經濟作物的水田復種糧食作物1萬畝,退果(林)還糧面積2300多畝,完成幼林果園套種糧食面積1.19萬畝,完成棄耕拋荒耕地種糧面積3300多畝。

今年8月初,農業農村部組織四川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廣東省農作物技術推廣總站、廣西大學等區內外水稻專家對廣西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選育的三系雜交稻新品種“萬太優美佔”申報“超級稻”之灌陽百畝示范片進行現場產量查定,平均畝產達到740.47公斤,符合超級稻產量認定標准。這是灌陽縣堅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大力推廣超級稻、優質稻、再生稻生產的同時,廣泛應用“超級稻超高產攻關”技術、“超級稻+再生稻”一體化栽培技術,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結出的碩果。

據統計,今年,灌陽縣水稻綠色高質高效萬畝核心示范帶“超級稻+再生稻”頭季稻平均畝產761.2公斤,推廣種植再生稻5萬畝。

“為適應人們對飲食健康的需求,我今年主打生態健康米,不經過插秧而進行直播,不用農藥和化肥。同時還設計了包裝,打響了品牌。”灌陽縣新街鎮永富村村民周開林告訴記者,品牌健康米價格是普通大米的兩倍,經駐村第一書記牽線,他已與桂林銀行、百盛優達成合作意向。

2016年,沒有收入來源的周開林在村裡的幫助下流轉近1000畝土地成立家庭農場,用於超級稻的種植。在政策支持下,他申請到貸款和農機補貼,購置大型農機,實現農業機械化。如今,他每年純收入達四五十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戶。富裕不忘鄉親,周開林帶領20多戶貧困戶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為了提高生產效益,灌陽縣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水稻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延伸產業鏈。引導瑤源米業、康樂人粉業、金穗米業等龍頭企業按照“公司+基地+大戶(農戶)”的經營方式,打造精品米業生產基地,年生產千家洞系列香米、富硒稻米、再生稻特色米、康樂人米粉近2萬噸,年產值1.5億元。(巫美橋紅 劉湖廣 余旭生)

(責編:許藎文、龐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