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凌雲縣泗水繽紛田園綜合體提質升級,既扮靚了泗水河岸邊的居民區,也改善了當地交通條件,更加快了當地發展生態產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同時,該縣還通過搬遷修復、挖掘泗水河文化旅游資源,讓更多的沿河群眾端上了“生態碗”。
生態廊道美如畫
初秋時節,凌雲縣泗水河岸邊五彩斑斕,一條依岸而建的騎行網紅路逶迤綿延,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這裡已成為人們賞景、採摘的好去處。
據了解,“泗水繽紛”田園綜合體項目實施后,昔日下甲鎮水陸村平裡屯群眾隨意搭設的紅薯粉制作坊、銷售攤等設施被一排蓋琉璃瓦的長廊所取代。
凌雲縣將在平裡屯打造紅薯粉文化長廊,把紅薯粉的制作過程展示給游客,並介紹紅薯粉的歷史由來以及凌雲人手工制作紅薯粉、吃紅薯粉的文化,讓山間美味飄香更遠。
“目前我家養了7批蠶,收入10萬多元!”下甲鎮加西村村民委副主任、蠶農勞守凡告訴筆者,今年雖然蠶繭價格不高,但產量好,收入還算穩定。
依托泗水河岸邊灘涂地非常肥沃的自然條件,加上充足的陽光和水分,讓紅薯、桑樹攢足了勁兒生長,制作好的紅薯粉、蠶繭暢銷全國,成了當地群眾的“搖錢樹”。
昔日家園披綠裝
凌雲縣整合全縣窮苦資源短缺村屯。在此之前,伶站鄉苦資短缺高橋屯、良上屯等耕地、林地千瘡百孔。整合后,進入了有序開始恢復,生態修復也被提上日程。
走進伶站鄉高橋屯、良上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整齊劃一的聯排房屋映入眼帘,白牆藍瓦,屋外是寬敞的水泥場坪,屋內整潔明亮。
為確保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通過整合易地搬遷后續產業、創客2人其中韋小弟帶動家鄉10多戶進行養殖均收入50000余元,扶貧車間負責人陸志令帶動20人在扶貧車間工作為搬遷戶每月增加收入2500元以上,使搬遷戶有了長期增收渠道。
“泗水繽紛”田園綜合體項目實施后解決了村容村貌,確保到2020年底與全國人民同步實現全面小康。陶化村村主任韋光輝介紹,今后他們還打算繼續發展村集體經濟,讓貧困戶在自己家門口掙錢,努力提高他們的幸福指數。
滔滔河水繞古村
這個始建於明末清初的村庄位於泗水河岸邊,錯落有致的青磚藍瓦房子,古朴幽靜。這裡的村民保留著最傳統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擁有悠久的泗水河岸邊農耕歷史。“站在家門口就能看到泗水河和石壁上的白鷺,特別是紅色革命木橋棧道,這可是泗水河文化的見証啊!”村民黃某說。
勞倫村支書說,彩架村充分挖掘田園綜合體“三位一體”,開發整修水景觀、游客服務中心,引導村民發展農家樂和特色旅游,全面帶動了當地鄉村旅游業發展。
下甲鎮彩架村出名,是因為十裡桑聖果。每年春天,山花盛開時,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賞花、採摘桑聖果。
依托泗水河岸邊灘涂地非常肥沃的自然條件,從2008年的40畝到2020年3000多畝桑蠶就是一個偉大的見証,從走黃泥路到現在的水泥混合土路,從種植作物靠肩挑馬馱到現代化機器的運用,彩架村戶均入不到1000元到現在的年收入70000余元,見証了彩架村從貧困村到非貧困村走上三位一體的綜合村。(周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