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窮山溝 搬出新生活

——廣西百色市右江區易地扶貧搬遷后扶持續發展走筆

龐革平 楊來

2020年09月29日11:27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右江區迎龍老鄉家園全景。右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右江區迎龍老鄉家園全景。右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從山上搬到城鎮,是廣西百色市右江區貧困搬遷戶的第一次跨越﹔從解決溫飽到脫貧致富,這是他們的第二次跨越。如今,百色市右江區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戶順利地實現了兩次跨越,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越來越好。

“以前,走羊腸小道、住茅草房子,買支牙刷都要爬幾座山,走讀的孩子上完小學就實現了‘萬裡長征’。如今,住在鬧市裡,學校、超市就在家門口,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在右江區老鄉家園迎龍安置小鎮,正在清掃小區的脫貧戶黃媽軍告訴記者:“短短幾年時間,我們似乎從‘苦海’跳進了‘蜜罐’,裡外都是甜。”

右江區共有百色深圳小鎮、迎龍安置小鎮和汪甸瑤族鄉安置小區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些“老鄉家園”共安置搬遷戶5125戶2.3萬余人。該區通過完善基礎設施、設置服務站點、優化社區管理、開展就業培訓、拓寬就業渠道、發展特色產業等舉措,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加大后續幫扶力度,確保貧困戶穩增收、有奔頭,實現可持續發展。

走進右江區迎龍安置小鎮,一棟棟高樓整齊排列,小區內干淨整潔,文化室、衛生院、圖書室、超市、藥店一應俱全,安置小鎮門口就在百色市客運中心附近。孩子們在小區大院嬉戲打鬧,老人們在樹蔭下談笑風生。

“沒搬出來之前,看病和送孩子上學都要走很遠的路,現在方便多了。”在“老鄉家園”的新家,搬遷戶李常彪高興地說。

右江區所有的安置小鎮、小區配套設施齊全、服務功能完善,周邊交通便利,中小學、醫院就近,搬遷群眾享受著與廣大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右江區迎龍中學、迎龍第二小學、迎龍第三幼兒園、汪甸民族中心小學是新建安置點配套學校,可容納學生近萬人。該區多渠道籌措資金,為搬遷戶子女配齊教學設施和教師,並實施“學業”扶持項目,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前教育學生和在校大學生,確保貧困家庭學生“能上學、不失學、不輟學”。

說起就學和就醫的便利,右江區陽圩鎮六豐村的搬遷戶許文有深有感慨:“我們家就我一個勞動力,上有老母,下有兩個還在念小學的孩子,搬遷之前學校離家很遠,每天接送小孩上學與回家就消耗去大半天時間,加上母親年老多病,經常要送到鎮上醫院看病,如一年下來沒幾天時間靜下心來打工掙錢。如今,學校和醫院都在幾步之遙,照顧老人和接送孩子都不是壓力了。”

搬遷后,許文有在政府的幫助下在易地安置小區當保安,每月有2000多元的穩定收入,加上工作之余在城區打些零工,一個月下來收入三四千元,自此,許文有一家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為了搞好安置小鎮、小區的社區服務和管理工作,右江區打造“線上、現場、上門”立體服務平台,滿足居民不同需求。依托安置點便民服務大廳、黨群服務中心和互聯網平台,為居民提供政策宣傳、法律咨詢、就業社保、教育衛生、文體活動等線上線下服務﹔建成市婦幼保健院、右江區醫院、社區衛生室等﹔引進或建設平價超市、小菜場等經營場所,提供現場服務﹔針對年齡大、行動不便的群眾,採取志願者上門服務的方式,解決他們的困難。

9月26日,在迎龍安置點,記者碰上皮膚黝黑卻渾身充滿著精氣神的脫貧搬遷戶梁海裡。梁海裡是從龍川鎮平祿村那賴屯搬遷出來的。曾經,梁海裡是村裡的貧困戶,過去一直住在半山腰幾十年的老房子裡,上有老下有小,並且母親和妻子又患有嚴重的慢性疾病,生活的重擔壓在了他的。多年來,他家裡既脫不了貧,也蓋不起房。

2017年,梁海裡搬進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新家。“以前住的房子又破又舊,如今住進明亮寬敞的新房子,我們一家人都高興得不得了,當時那種激動的心情,一輩子難忘。”談及搬遷時的情景,梁海裡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住上新房子后,在右江區舉辦的就業大培訓學習中,梁海裡學會了房屋主體建筑施工技術。幫扶干部介紹他到市區的建筑工地就業,日均收入300多元,自此,他家的小日子越過越有味。

樂業才能安居。在右江區各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像梁海裡家一樣走上致富路的搬遷群眾還有很多。據介紹,針對貧困人口,右江區實行“三業一救助”等創新扶貧模式及貧困村脫貧獎勵機制,樹立典型示范持續發力。該區制定出台“三業一救助”扶持政策,對貧困戶進行“產業、就業、學業”扶持和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產業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進一步激發了貧困戶發展產業、積極就業創業的活力。同時,通過因人設崗、量身定制公益性崗位和愛心崗位,實現了每戶貧困至少1人就業的目標。

搬遷戶黃志美願意搬遷,但是又怕“住著新房餓肚子”。其實,黃志美的顧慮早在政府的考慮中。當地政府在安置點建設了3家“就業扶貧車間”,主要是電子加工、服裝生產。“通過招聘,我來到電子廠裡上班,現在收入穩定,還能方便照顧小孩和老人,生活比以前好多了。”黃志美說。

據安置小鎮“就業扶貧車間”主任覃民良介紹,目前僅該就業扶貧車間就安置點100多戶老百姓就業。

右江區迎龍安置小鎮就建設在千姿汽車城旁邊,搬遷戶不僅可以在家門口就業,同時還享受到汽車貿易經營利潤的8%的分紅資金用於物業費補貼。汽車城項目負責人郁再凱告訴記者,作為參與扶貧的項目,除了分紅之外,汽車城項目全部建好后,還可以提供100多個崗位,優先安排該區的貧困搬遷戶。

就業是使搬遷群眾盡快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右江區組建就業扶貧攻堅小分隊,依托各安置點就業創業服務站點開展精准培訓、就業創業幫扶,實現搬遷戶就業創業指導培訓全覆蓋。同時,創建6個創業孵化基地,引進一批企業和創業人才,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促進創業。

右江區黨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黨建引領、企業帶動、群眾點單、跟蹤負責”的形式,以就近就地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等措施不斷拓寬就業渠道,“點對點”幫助搬遷群眾返崗務工。完成建設便民利民“九個中心”服務工程:一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一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運用圖書室、廣播電視全媒體信息室、微信群等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一個就業社保服務中心,動態管理培訓需求和就業信息,為社保參保人員服務﹔一個文體活動中心,滿足社區居民文體休閑娛樂需求﹔一個老年服務中心,為老年人特別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高齡老人等提供關愛服務﹔一個兒童之家,為兒童提供集中學習、娛樂場所﹔一個平價購物中心(農貿市場),為搬遷群眾提供價廉物美的生活用品和副食品﹔一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矛盾調解、警務服務,為群眾提供法律服務和援助﹔一個物業服務中心,為搬遷群眾的生活提供管理服務。

右江區后續就業扶持的重點項目——“老鄉家園”倉儲物流園已經投入使用,該園區引進多家品牌汽車銷售服務企業和口罩、皮具、服裝、玩具、電子加工等扶貧車間,共提供1075個就業崗位﹔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出台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創辦就業門檻低、工時靈活、訂單有保障的扶貧車間,助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目前,右江區已協調幫助38家就業扶貧車間落實帶動就業補貼、穩崗補貼和“以工代訓”補貼等政策,鞏固提升就業扶貧成果。

今年以來,右江區通過“園區需求”解決一批、“勞務輸出”轉移一批、“扶貧車間”吸納一批、“公益崗位”安置一批、“自主創業”帶動一批的就業扶貧模式促進穩就業。目前,右江區易地扶貧搬遷家庭已實現“一戶一人就業”的目標,共有7300多名搬遷群眾上崗就業。

如今,右江區把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真正寫進了群眾的心坎裡,大大提升了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責編:陳露露、李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