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非遺守初心

——記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藤縣牛歌戲)代表性傳承人馬偉文

2020年08月24日17:07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有一個人,他歷經廣西梧州市藤縣牛歌戲文化的發展與變遷,在新一代的時代潮流中,他依然堅守初心,大力弘揚鄉土文化,讓藤縣牛歌戲繼續發光發熱,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他就是大家口中“要看戲,找馬四”的馬四,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藤縣牛歌戲)代表性傳承人——馬偉文。

馬偉文1984年開始唱戲,至今已有36年,是本地赫赫有名的老戲骨。在2019年他的戲劇隊演出上百場,而今年受疫情影響,馬偉文已很久沒有演出,但心中熱愛加上為了不讓技藝生疏,他在家中也時常穿上戲服練上一會台步,哼上一段唱詞。

馬偉文在整理戲服。藤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馬偉文說,他父親是村裡牛歌戲隊的演員,在耳濡目染下,他從小就喜歡牛歌戲,16歲就開始參加牛歌戲表演,每天走街串巷,敲鑼打鼓,在哪兒都能搭上一台戲。雖然才唱了兩年戲,但憑著出色的表現,在1986年,18歲的馬偉文被縣文工團選中,進入到縣文化館牛歌戲劇隊,開始接受系統的訓練。馬偉文在劇隊師傅的帶領下,苦練唱、念、打、台步等基本功,身段、水袖、指法、唱腔發音這些表演技巧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他能出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多:小生、老生、反串、正反面人物……這也為他今后的舞台生涯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馬偉文加入縣文化館隊正式在舞台演出時,恰逢80年代中期——藤縣牛歌戲歷史上的全盛時期,當時全縣有300多個牛歌戲劇隊,藤縣成為廣西民間劇隊最多的縣之一。演藝較高的劇隊每年演出達300場以上,收入足以養家,已經達到職業化的程度。每到牛歌戲演出時,場場爆滿,經常一票難求。然而這些輝煌的舞台時光,馬偉文沒能享受多久。隨著打工潮的興起,農民群眾紛紛外出務工,牛歌戲漸漸走向了下坡路,馬偉文迫於生活壓力下,也隻能去務工。

“1992年到1997年我一直在廣東工作。雖然一直在工作,但是我自己對牛歌戲就是有一種不舍,舍不得放下。我們牛歌戲是我們藤縣本土的鄉土文化,就這樣讓他消失覺得非常可惜。”談到對牛歌戲的感情,馬偉文臉上依然表現出一種不舍的表情。在1999年,心裡放不下牛歌戲的馬偉文再次回到家鄉,接手了前輩的牛歌戲劇隊重新開始唱牛歌戲。

馬偉文的牛歌劇隊在2008年推出的光碟。藤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上世紀90年代,藤縣的牛歌戲劇隊隻有寥寥幾個,也沒有了劇場,生存十分艱難。當時市場上光碟盛行,周邊地區有戲劇隊錄制光盤賣出,很有市場。2001年,馬偉文又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用劇隊半年的工資作本錢,請來北流市的錄像師,專門幫他們拍攝劇隊的演出視頻,並制成光碟投放市場,引起強烈反響。就這樣,馬偉文的牛歌戲劇隊挺過了那段低靡時期,生存了下來,之后每年都有數百場演出。

馬偉文獲得的榮譽証書及牌匾。藤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2008年,縣政府將牛歌戲成功申報列入自治區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馬偉文成了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藤縣牛哥戲在不斷創新發展的同時,馬偉文也承擔起了自己一份社會責任。

由馬偉文編劇、主演的藤縣牛歌戲折子戲《淑女養棄兒》亮相2019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藤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他用牛歌戲小戲結合當前政策做一些政策宣傳工作,如宣傳大學生村官、美麗鄉村、掃黑除惡、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年初時他把疫情防控等知識融入牛歌戲錄制了一支小視頻在各平台發布,通俗易懂又極具特色的牛歌戲宣傳小視頻獲得了大量的好評。

2019年,馬偉文和他的劇隊跟隨縣文化部門赴江蘇昆山參加戲曲百戲(昆山)盛典,馬偉文編劇、主演的藤縣牛歌戲折子戲作為廣西六個代表劇之一參加表演。如今,在各方努力下,藤縣牛歌戲漸漸有了起色,但仍不及當年之勢,當年的演員也年紀漸大,牛歌戲的傳承問題,正面臨巨大的考驗。

馬偉文(中)在表演牛歌戲。藤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我們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加大重視的力度,以及引導年輕一代人喜歡牛歌戲。”作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馬偉文認為,現階段藤縣牛歌戲的保護和傳承依然艱難,很多年輕人心理和思想放不開,不喜歡傳統的戲曲,他們正在考慮把牛歌戲進行改革,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在題材和曲目方面創新融入現代故事和現代音樂或民間音樂等,引導年輕人把藤縣牛歌戲傳承下去。

這幾年,在藤縣縣委、縣政府大力扶持下,馬偉文經常帶著牛歌戲劇隊參加文化下鄉、戲曲進校園、戲曲進農村等活動,讓藤縣牛歌戲走進校園,走到群眾中去﹔他演出之余,還在老家藤州鎮平政村建立了牛歌戲傳承基地,開班授藝,身體力行地傳播著藤縣牛歌戲文化。(彭遠賀 黃健芳 黃淑鳳 周雨坪)

(責編:李敏軍、陳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