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金秀縣六巷鄉的一處民宿(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與山共美開辟新道路
在縣城通往長垌鄉的公路旁,一家名為“瑤家庄”的農家樂招牌十分醒目,庭院內樓閣古色古香,院外車位停滿車輛。這裡不僅提供餐飲、住宿,還能游山玩水、體驗瑤浴,購買土特產。
2018年,靠木工手藝在外打拼多年的盤瑤漢子龐福銀回到家鄉,本來准備開一家木材加工廠,但看到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和日漸增多的游客,他最終轉變思路,開起了農家樂。“現在山水和生態就是我們的‘金飯碗’。”坐在自己設計和建設的長廊上,龐福銀感慨萬分。
游客在廣西金秀縣六巷鄉的一處民宿內休閑(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大瑤山是自然資源的寶庫。以前,世代與山水相伴的瑤民通過伐木、採藥、捕魚外銷換取必要收入,但過度索取給生態帶來嚴重破壞。近年來,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伴隨生態的逐步恢復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大瑤山孕育出的“寶貝”越來越多。
58歲的趙成品從小跟著大人上山採藥,后來山裡的野生中草藥越來越少。怎樣才能既保護大瑤山的珍貴資源,又持續釋放經濟效益?2014年,趙成品開始嘗試在大瑤山裡種植中草藥。
在金秀縣共同種養專業合作社,創業致富帶頭人趙成品在檢查黃花倒水蓮長勢(7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馳 攝
如今,在趙成品家附近的一片山坡上,人工種植的黑老虎、絞股藍、草珊瑚、靈香草等中草藥琳琅滿目。山坡下方,一個形成“育苗—種植—管護—加工—銷售”完整產業鏈的種養合作社已初具規模,產業覆蓋周邊10余個村屯。
“縣裡大力發展中草藥產業,出台了包括技術推廣、產業獎補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已經成為縣裡創業致富帶頭人的趙成品說,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目前村裡的中草藥種植面積已突破7000畝,帶動500多人參與其中,其中貧困戶近200人。
工人在廣西金秀縣一處中草藥種植基地內勞作(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馳 攝
越來越多從大瑤山走出去的年輕人選擇回到大山。在貧困發生率曾高達52.16%的六段村,“90后”姑娘汪雲貴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借助電商平台讓瑤山土特產走出大山,並打造了自己的品牌。
“90后”電商創業人汪雲貴在廣西金秀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內檢查商品(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馳 攝
“生態是金秀的名片,我們堅持生態立縣,轉變考核方式,因地制宜探索‘山上種藥、山下制藥、山中康養’的產業布局,讓群眾真正在綠水青山中受益。”韋德斌介紹,當地“5+2”特色產業覆蓋逾1萬戶貧困戶,去年金秀獲得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榮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