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裡,1800畝的韭菜地一壟接一壟﹔村裡頭,村民們分揀著剛採摘的韭菜,迎接又一輪豐收……7月25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採訪團走進玉林市陸川縣珊羅鎮田龍村,一幅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畫卷在大家的眼前鋪開。
“我們村的韭菜遠銷廣東等地。我以前在廣東打工,現在回來種了20多畝韭菜,每月收入有1萬多元呢。我們村10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就靠韭菜摘了窮帽子。”村民梁歡說。
這是玉林市高質量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市統籌實施國家戰略,加快推進東融、南向開放發展,主動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西部陸海新通道,深入推進工業強市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全面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產業興:脫貧攻堅戰果豐
炎炎夏日,博白縣江寧鎮四聯村千鶴島旅游景區,58歲的黃業貴開著旅游觀光船,載著游客在綠水青山間徜徉。
四聯村是玉林市唯一的深度貧困村,曾因不通公路,物料運輸隻能靠貨船水運,黃業貴便開了30多年的運輸船。近年來,在上級支持下,四聯村發展起檸檬、菠蘿蜜種植,鵪鶉、白鴿養殖及旅游開發等產業項目。去年,縣城通往景區的道路修通,每天到訪景區的游客絡繹不絕。黃業貴轉型搞起旅游業,吃上了“旅游飯”。
玉林境內物產豐饒,自古就是嶺南重要的糧食、果蔬和禽畜生產基地。近年來,該市立足市情,成功創建30個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59個縣級示范區及一批鄉村示范區,帶動農戶22.76萬戶,其中貧困戶4.86萬戶增收致富。目前,全市442個貧困村都建起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產業基地,縣級“5+2”特色產業覆蓋率超95%。
真抓實干真扶貧、扶真貧,換來沉甸甸的脫貧成果。去年,玉林脫貧攻堅成效考核排名躍升廣西前列,“四合一”實地考核排廣西第一。全市實現12.5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96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0.37%。今年5月9日,自治區批准博白縣等21個縣(市、區)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該市3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
今年以來,該市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全力補短板、強弱項,集中攻堅。經初步核驗評估,截至5月31日,該市剩余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161戶1.6925萬人已全部達到“八有一超”脫貧標准,22個貧困村已全部達到“十一有一低於”出列標准,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戰果。
銷路好:群眾充滿幸福感
扶貧產業發展起來,扶貧農產品還要賣得出、賣得俏,讓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脫貧成果。
近日,陸川縣平樂鎮石村脫貧戶梁日光家養的5頭土豬,眼看要出欄了卻無人光顧。幫扶人謝有武知道后,第一時間發朋友圈向社會求助,引來南寧愛心人士驅車到陸川買土豬。
“駐村干部太給力了,我家滯銷的蜂蜜賣了2萬多元。”容縣鬆山鎮三合村貧困戶韋柱寧說。原來,今年受疫情影響,韋家有100多公斤蜂蜜滯銷,成了全家人“甜蜜的煩惱”。容縣紀委監委駐村工作隊員甘堅獲悉后,第一時間對接,在大家幫助下,滯銷蜂蜜很快售罄。
今年以來,該市各級黨組織深入開展“黨旗領航+”系列活動,著力打通農產品產銷對接“最后一公裡”,組織3.9萬家商家參與直播帶貨活動。截至6月28日,全市扶貧產品實現銷售額20多億元,居廣西第一。
同樣,讓群眾感覺幸福感滿滿的還有建在家門口的就業扶貧車間。走進博白縣大潤制衣廠制衣車間裡,一台台縫紉機發出“噠噠噠”節奏聲。38歲的馮惠平是該縣亞山鎮平岸村一名貧困戶,以前一直在廣東務工,現在直接在家門口就業。“從家裡到制衣廠,騎電動車10分鐘就到了,很方便,每月工資有3000多元。”
就業一人,脫貧一戶﹔興辦一企,帶動一方。作為我區首批民營經濟示范市,玉林民間資本雄厚,中小企業眾多,自脫貧攻堅以來,該市創建就業扶貧車間488家,創建量居全區首位。疫情期間全部實現復工復產,帶動就業3.6萬人,其中貧困勞動力4494人。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障。目前,玉林市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超4萬元,其中,394個村超過10萬元、148個村超過20萬元。2019年,通過全面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燎原工程”,玉林全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額達1.36億元,位居全區前列。
顏值新:美麗鄉村入畫來
紅磚小徑、庭院書吧、小橋流水……每天,位於玉林市城郊的“網紅村”十丈村都會迎來一波波的游客,大家在此悠然享受美麗鄉愁的“慢時光”。
十丈村是一個具有3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村民逐漸搬出舊村,另建新房。十丈村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心村”,村裡原有的70多座連片嶺南生態民居岌岌可危。
舊民居承載著鄉愁,是村民心裡割舍不了的牽挂。2018年1月,福綿區以鄉村振興作為突破點,全面啟動以舊翻新的鄉村建設工程。“以前是村裡的人走出去,現在是外面的游客走進來。”駐十丈村鄉村振興第一書記陳桂春說,曾經到處荒蕪的十丈村正轉型為集吃、住、行、游、購、娛以及文創和體驗於一體的文化旅游村。
同樣,一改容顏的還有北流市新圩鎮河村。2019年7月以前,面積21.3公頃的老村空置數十年,房屋倒塌、雜草叢生、污水橫流。如今,牛棚豬舍爛房子復墾成了農田,老榕樹下的荒地成了休閑廣場,完整的老房子則被保留下來,修繕后,有的成為具有嶺南風情的庭院,有的變成了畫坊。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鄉村風貌提升改善的是環境,推動的是發展,受惠的是群眾。今年以來,玉林扎實推動鄉村風貌提升工作,現有4981個村庄開展“三清三拆”工作。
為高質量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推動玉林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7月29日,廣西鄉村振興學院玉林分院揭牌。這是廣西鄉村振興學院首家市級分院,將以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為目標,打造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新高地和政策研究的新智庫,助推當地“三農”跨越發展。(記者 鄧盛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