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苗族自治縣山地佔土地面積超過85%,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57座,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區縣。但山高路遠擋不住發展前進的腳步。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融水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發展特色產業、打造電商平台,集中優勢力量攻克最后堡壘,切實提升脫貧攻堅的成色和質量。
在苗家小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獨具苗族特色的建筑整齊劃一,道路寬敞整潔。搬遷群眾梁翠雲一家2018年貸款一萬元,獲得了這套80平方米的安置房,2019年,梁翠雲在安置點的電子廠找到工作,每月工資兩千多元,50歲的她終於過上了有穩定收入的日子。
【同期聲 融水苗家小鎮搬遷戶梁翠雲:女兒也上班了,這樣的生活很滿足的,我做城市人了,像我女兒說(我)比以前年輕十歲,真的,天天說……】
苗家小鎮2017年建成,32棟1668套房子,安置著全縣20個鄉鎮160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這裡,扶貧車間、商店、衛生所、小學、幼兒園等配套設施十分完善﹔電子加工企業及返鄉人員創辦的電腦繡花項目等3家企業,以及粵桂扶貧產業園竹木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社區黨支部還聯動縣相關部門和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伍志願者,開發了87個扶貧公益性崗位。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融水持續辦好“微車間”“微田園”“微市場”,採取多種方式創建就業基地,保証“一戶一人就業”,實現穩定脫貧。在融水另一個安置點“苗美家園”小區,搬遷戶廖妹農如今已成為小區微市場蔬菜攤位的老板。
【同期聲 融水苗美家園搬遷戶廖妹農:沒要我的攤租,每個月也賺得1000吧,在這裡好點,在(老)家辛苦多點。】
“十三五”期間,融水列入國家統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共12個,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600多人,佔全縣貧困人口11.8%,如今安置點入住率已達100%。
【同期聲 融水發改局副局長鄭山鳳:為了確保更好地脫貧,給老百姓能夠有就業的機會,能夠有收入,我們是文化旅游、城鎮化、產業化相結合,確保我們的搬遷對象能夠住得下來,有收入。】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近年來,融水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推動產業扶貧向產業鏈扶貧轉變。在錦洞村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藍莓早熟品種已從上個月開始上市,訂單量比去年同期明顯增加。預計到下個月採摘期結束,基地藍莓產量可達2500斤,產值10多萬元。
【同期聲 融水杆洞鄉錦洞村貧困戶潘成鋒:今年果子結得蠻好,市場銷售也蠻好,按照這樣的效益,我要繼續擴大規模,繼續種植。】
錦洞村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帶動了110戶貧困戶加入藍莓種植,種植面積達250畝。
【同期聲 融水杆洞鄉錦洞村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潘彎江:銷售這方面是沒有問題的,還可以多帶點貧困戶一起把這個藍莓產業做得越來越好。】
脫貧攻堅以來,融水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全縣參與產業扶貧開發的農業龍頭企業達5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76家,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基地140多個,扶貧產業項目涉及貧困戶22000戶。
為推動農副土特產品暢通銷路,融水著力打造電商產業帶,建設2000平方米的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帶動160家企業網上銷售農產品。今年以來,該中心線上銷售額4000萬元,已與去年全年銷售額持平。融水特色產品正源源不斷地走出苗山,為群眾脫貧奔小康帶來無限希望。
【同期聲 融水縣長馬空:我們將繼續依托於融水特有的資源,加大對傳統竹木加工產業的升級改造,也充分發揮粵桂合作扶貧產業園區的示范帶頭作用,扎實地推進旅游扶貧工作,為融水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