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家住半山腰,水路不通愁斷腸﹔自從搬到新村來,挪出窮窩奔小康﹔今朝幸福好生活,自古從來不見過﹔書記關懷記心間,永遠不忘黨恩情……”近日,在那坡縣德隆鄉昂屯村達兵新村盤福權老人家中,傳出一陣陣山歌聲和歡笑聲。幾位身著瑤族服裝的婦女,正圍著盤福權老人學習編唱山歌。大家一唱一和,詞曲轉換間,飽含著喜悅與感恩之情。
今年82歲的盤福權,是村裡最高齡的老人,也是遠近聞名的山歌能手。“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搞得好啊,統一給我們建好樓房,喝上自來水,修好水泥路,還讓我們享受到養老保險、高齡補貼、農村合作醫療等國家政策的補助,我這輩子做夢也想不到能過上今天這麼好的生活。”搬遷不到一年,望著自家寬敞明亮的房子,回首過去“石頭縫裡不長苗、熬干汗水吃不飽”的日子,盤福權恍如隔世。他用編唱山歌的方式,感謝黨恩。
“我們瑤族有唱山歌的傳統,我們年輕一代親身經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村裡的年輕人自發組織跟盤老學習山歌,要把黨的好政策一代代傳唱下去。”村裡的90后中專生盤佳音說道。
走進達兵新村,隻見兩排外觀風貌統一的樓房整齊有序,嶄新的水泥路光潔平坦,富有民族特色的休閑長廊裡,老少村民圍坐在一起聊天,廣場的籃球場上,孩童們嬉笑追逐,一派和諧宜居的新農村景象。
來到村民盤成坤的家,窗明幾淨,溫馨舒適,電視、沙發、餐桌、煤氣灶等現代家居一應俱全。站在新家門口遙望對面山坡上的老房舊址,盤成坤感慨萬千。連綿不盡的大石山就像天塹,不但讓達兵村民飲水難、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更是阻斷了大家脫貧致富的夢想。
2018年9月,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率隊深入達兵屯調研,就如何解決好“散居特”少數民族貧困群眾集中安置問題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10月9日,達兵屯32戶120名瑤族群眾整屯搬遷。盤成坤一家4口分到了一層半100平方米的新房,開啟了全家人新生活的轉折點。“新房裡的水、電、門窗全部裝好,還配備了桌椅、鍋碗瓢盆等生活必需品,我們沒有想到的黨和政府都為我們想到了,我們屬於拎包入住。小孩就在離家不到兩百米的昂屯村完小上學,很方便。”盤成坤的話語間充滿了感激之情。
“搬到新村,住上新房子,感覺日子有了盼頭,不努力勤勞致富,就對不起黨的好政策。”盤成坤說。安居之后,他抓住鄉、村舉辦種養技術培訓班的契機,學習種桑養蠶技術,利用村裡的集體大蠶房養蠶。“今年養了兩批蠶,每批收入2500元左右,加上種植油茶、杉木的產業獎補,我家今年的收入肯定在5萬元以上。”盤成坤對於自己今年能夠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信心滿滿。
和盤成坤一樣,達兵新村其他的31戶瑤族群眾也享受到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陽光雨露”。正在百色右江民族商業學校上學的盤佳音,利用疫情在家待學的時間,與家人一起到桑園、蠶房勞作。“自從搬遷到這裡之后,家裡的生活條件好了很多,日子越過越紅火,父母也很支持我的學習,中職畢業后我要努力考上大學繼續深造。”作為目前村裡學歷最高的年輕人,盤佳音立志要成為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
“達兵新村的‘新’,不僅體現在現在的村容村貌與搬遷前的對比差異,群眾的思想變化也體現了一個‘新’字。”那坡縣委統戰部派駐昂屯村的第一書記梁盛介紹,在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昂屯村“兩委”制定了達兵新村扶貧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確定了發展桑蠶、中草藥、杉木、油茶、養蜂產業等多項脫貧措施,並安排了6個公益性崗位。隨著村民們享受到越來越多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紅利,大家的脫貧致富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同步提升,從起初的“幫著走、扶著走”向如今的“跟著走、自己走”轉變,實現了“人人住新居,戶戶有產業”。(凌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