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州縣創新“易地搬遷+邊貿扶貧+駐邊守疆”新模式

2020年05月22日11:03  
 

龍州縣共建有三個邊境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分別是水口鎮共宜新村安置點、下凍布局安置點、武德鄉科甲安置點,共搬遷安置建檔立卡戶873戶,2730人。龍州縣結合與越南接壤的實際,大膽探索出脫貧新模式、新舉措,採取“易地搬遷+邊貿扶貧+駐邊守疆”模式,以基層黨建引領,規范易地搬遷安置點社區化管理建設為保障,以建設邊貿新城、建立邊民互助機制、發展進口產品落地加工等為抓手,用足用好邊貿政策,使易地搬遷扶貧與邊貿扶貧有效結合,實現脫貧致富與穩邊固邊、富民興邊的良性互促效果。

探索創新“易地搬遷+邊貿扶貧+固邊守疆”模式。龍州與越南接壤,邊境線長184公裡,有國際性常年開放公路客貨運輸口岸—水口口岸和國家二類口岸—科甲口岸,以及水口、科甲、那花、布局4個邊民互市貿易區(點),是我國通往東盟的重要門戶和最便捷的陸路大通道之一。龍州縣堅持“一個村庄就是一個哨所、一個邊民就是一個哨兵”的國防理念,依托區位優勢,在緊鄰邊境口岸和互市區(點),統一規劃建設水口、布局、科甲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動員全縣屬於危舊住房、有勞動力但增收困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搬到邊貿新城居住。入住新居后,搬遷戶不僅可以落戶享受邊境0—3公裡范圍內每人每月167元的邊民補助外,龍州縣充分利用國家給予邊民每人每日互市貿易額8000元以下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的扶持政策,鼓勵有勞動能力的青壯年可利用扶貧小額信貸購買車輛參與邊貿互市運輸、貨物裝卸等,或者到水口扶貧產業園企業務工,無勞動能力的老人可通過邊貿貨物申報指紋錄入每人每月增收300元以上,從而穩定收入來源。既鼓了貧困戶“錢袋子”,更增強了他們駐邊、守邊的決心和信心。

發展進口產品落地加工,推進產業邊貿扶貧。龍州縣充分發揮水口口岸作為國家堅果、糧食、水果、冰鮮水產品進境指定口岸的優勢,大力發展進口產品邊貿落地加工業,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全區首創在廣東鶴山設立龍州招商工作站,強化招商引資。申報建設國家級龍州邊境經濟合作區,在全區試點開展邊民互助組互市貿易“集中申報”和落地加工“直通式”通關模式,讓利互市貿易邊民和村集體經濟。建設邊貿扶貧產業園,園區標准廠房達20萬平方米,簽署協議入駐項目17家,提供固定就業崗位203個、臨時崗位1000多個,易地安置群眾實現“一戶一薪”。

推進易地搬遷安置點規范化管理建設。在居民安置數量大、條件成熟的水口鎮共宜新村安置點,探索推進易地搬遷安置點規范化管理建設,讓基層組織在推進脫貧攻堅奔小康中發揮核心作用。組織各鄉鎮從搬遷農戶中推薦責任心強、有一定組織能力和群眾基礎,並積極配合支持黨和政府工作的群眾作為社區居委會班子人選、樓(棟)長人選,由安置點管轄地鄉鎮黨委組織集體面談,優中選優。同時注重健全領導、工作、責任三大體系,緊抓思想轉變、組織籌備、公正選舉三個關鍵,強化經費、隊伍、就業三大保障,把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打造成為鞏固脫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的堅強戰斗堡壘,確保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搬遷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水口安置點已成立社區居委會,選舉產生居委會班子,並選聘了26名單元長和樓(棟)長,同時還向社區派駐了基層黨組織第一書記。第一書記、社區居委會、樓(棟)長通過組織開展電視夜校活動、黨員關系排查、日常管理、矛盾糾紛調解排查等工作,不僅為社區管理提供了人力保障,而且第一時間把黨的好聲音、扶貧好政策傳遞到戶到人,有力助推搬遷農戶實現安居樂業。(完)

來源:龍州縣民族宗教服務中心

(責編:吳明江、黃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