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脫貧攻堅四年來,廣西藤縣舉全縣之力,聚全縣之財,各種資源向脫貧攻堅傾斜,各方力量向脫貧攻堅傾力,以綠水青山繪就扶貧底色,以小康美景描繪發展藍圖,實現整縣脫貧摘帽,交出了一份不同尋常的成績單。
1946+9425=85+96826,一道非數學等式,凝聚著百萬藤縣人的心血和汗水。1946,就是1946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9425,就是9425名幫扶聯系人﹔85,就是85個已摘帽貧困村﹔96826,就是96826個脫貧貧困戶。
該縣精准扶貧的主要做法是責任到人,措施到位。一是責任到人。上下聯動,城鄉互動,干部帶動。各級領導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四年來,該縣的縣委書記、縣長走訪1/2的貧困村、200戶以上貧困戶﹔各鄉鎮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遍訪轄區貧困戶。全縣累計選派了1946名工作隊員,確保99個貧困村有3名工作隊員,167個非貧困村有2名工作隊員,17個鄉鎮有1名工作分隊隊長。干部吃住在村,每月駐村時間不少於20天。此外全縣共安排9425名幫扶聯系人投入“一幫一聯”活動,不讓一個貧困戶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
二是措施到位。政策支持,財政支撐,人力支援。全力打贏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四大攻堅戰。投入扶貧資金約4.6億元,特色產業授之以漁,種養科技輸之以“血”,逐步培育貧困戶的生產技能,進而實現從‘輸血式’生活救濟型扶貧向‘造血式’生產開發型扶貧轉變,釋放出長效的扶貧紅利。
產業扶貧碩果累累。全縣現有“5+2”特色產業貧困戶23112戶,特色產業覆蓋率97.3%。出台產業扶貧以獎代補實施方案,共投入兩億多元產業扶貧資金,扶持一批傳統產業,帶動貧困戶通過產業分紅、土地流轉和園林就業等形式,實現多份收益。扶貧產業帶動就近就業,為6707名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今年共有23074貧困戶申請“以獎代補”項目,申報獎補金額約7000萬元。
易地扶貧搬遷100%。在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該縣堅持搬遷與脫貧兩手抓。2016、2017、2018年連續三年易地扶貧搬遷進度在全區綜合排名第一。全部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截至目前,該縣共建設集中安置點14個,投入資金3.7億多元,建成安置住房1422套,建筑面積75320平方米,搬遷入住1422戶6627人,完成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搬遷任務的100%,入住率100%。
村級集體經濟蒸蒸日上。該縣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採取股份合作、盤活“三資”、項目下放、自辦產業等方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縣298個村(社區)的集體經濟年收入全部突破4萬元。其中,收入超10萬元的“明星村”33個。
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鄉村道路不安小成,抓緊抓實項目建設,補足補齊脫貧短板。去年第一批專項扶貧資金道路項目93條86.971公裡,投資3676.85萬元﹔目前第二批屯級道路項目100條86.529公裡,投資3516.087萬元,兩批項目業已全部竣工。整合資金3420萬元,按照“四個規范”和“一廳六室兩欄”的標准,完成新建、改擴建20多個村級(社區)新辦公樓。全縣所有行政村或行政村中心學校所在地就近連接上級路網或其他鄉鎮路網。266個行政村已全部通有線或無線網絡寬帶,村級公共服務設施均已全部達標。(吳海金 黃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