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江州:千年象郡 幸福花開

2020年01月06日11:35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幸福鄉村什麼樣?

“村美民富產業旺。”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黨委書記劉耕年在卜花村找到答案。

新年伊始,作為去年全國鄉村振興現場會的示范點,前來廣西崇左市江州區新和鎮卜花村參觀的人們絡繹不絕。

走進卜花村,壯錦牆、微菜園、微花園、法式餐廳、特色民宿,鄉土美景讓人耳目一新。

散步、乘船、暢聊、閑游、拍照,徜徉卜花村,人們盡情感受鄉村青山綠水,體驗獨特文化魅力,釋放美麗心情。

村民王友海夫妻倆,把家裡的15畝土地流轉后,一人在附近糖廠務工,一人在村裡法式餐廳打工,年家庭收入8萬多元,“能有今天的好生活,都靠國家的政策好。”王友海說。

幸福鄉村哪裡來?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崇左市江州區委書記王耀雷說。

江州區是千年象郡,具有“中國第一甜縣(區)”美譽。去年以來,江州區以列入廣西全域鄉村風貌提升示范縣(區)為契機,深化幸福鄉村建設,成為全國鄉村振興新樣板。

“我們按照‘基本整治、設施完善、精品示范’3種類型分類推進。”王耀雷說,目前,已完成像卜花村這樣的精品型村庄有5個,還完成16個設施完善型村庄、310個基本整治型村庄。

這其中,大手筆推進的黑水河流域鄉村振興風貌提升示范帶全長8公裡,涉及16個屯,完成了從一個個普通村庄到“網紅打卡地”的蛻變。

該區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動群眾,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江州模式”。

“有新房無新貌”“屋內現代化、屋外臟亂差”“垃圾靠風吹、污水靠蒸發”,這些景象在不少農村,經常會看到。農民群眾對提高生活品質的呼聲日益高漲,江州區是怎麼破局的?

為改變這一現象,他們聘請國內知名規劃設計公司,對轄區117個村(社區)888個屯進行規劃設計、分類推進。

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錢從哪裡來?

“通過政府投資、土地活資、部門引資、銀行融資、盤活集資多種方式,籌資2億多元投入建設。”江州區財政局局長朱劍波說。

“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著急、群眾不急”,鄉村建設中,往往存在黨員干部作用發揮有余,群眾作用發揮不足的現象,江州區有何高招?

“我們把建設的主動權交到農民自己手上。”江州區鄉村辦副主任陸天福說,該區財政拿出5500萬元專項資,通過事前競爭、事后獎補的方式,鼓勵群眾自願投資投勞,推進鄉村建設。

在江州鎮板備村岜牟屯,“七姐妹建新村”的故事讓人感動。屯裡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陳立彩、阮英蓮、蘭細梅、黃仙梅、黃秀麗、王新麗、蘇建麗七姐妹積極帶領群眾投身鄉村建設,把岜牟屯從“出門一身灰”變為“開門見綠”,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產業方面,江州區打破甘蔗單打獨斗的局面,發展多種產業模式,讓農民在家門口樂業。

“甘蔗生產+”模式。依托江州區蔗糖循環經濟產業園,引進中法合資樂斯福、湘桂生態肥等一批蔗糖循環產業項目建成投產,2019年蔗糖循環經濟產值達160億元。

“種養相融”模式。重點抓好花山玫瑰、盛大百香果以及大華肉牛、溫氏肉鴨等種植養殖產業性項目。目前,累計建成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基地98個,家庭農場4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843家。

“產游相融”模式。利用黑水河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科學布局如意島4A級景區、黑水河漂流、東盟健康產業園、特色民宿、法式餐廳等旅游項目。

“土地整治+”模式。將土地整治與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利用“旱改水”項目流轉出的2600畝土地,進行稻蝦、稻魚、稻蛙一體化養殖,發展農業體驗游、農業休閑游等新業態。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之“魂”,江州區採用“三微”治理,鞏固鄉村建設成果。

建立“微組織”。各村成立“一部二會三隊”,即黨支部,黨群理事會、鄉賢理事會,黨員先鋒隊、巾幗服務隊、老少助攻隊,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濃厚氛圍。

搭建“微平台”。以微信群、QQ群等新媒體交流工具為橋梁和紐帶,把各村屯在外務工、創業的優秀能人發動和凝聚起來,為家鄉建設管理建言獻策。

完善“微機制”。在健全鄉規民約的基礎上,制定出台住宅建設管理、鄉村建設積分管理等管理措施,確保村容環境治理的常態化。(龐革平、陸華勇)

(責編:李敏軍、陳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