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市县

八步区:AI“慧眼”照亮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新路径

2025年07月18日08:57 |
小字号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某养殖场的污水排放口前,一台AI监控设备正悄然运行。设备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对准水面,流量传感器实时捕捉数据,当发现有少量粪污随水流溢出时,系统瞬间触发预警——这条信息在10秒内同步推送至镇网格员的手机终端,20分钟后,网格员已抵达现场督促整改。

这是铺门镇作为八步区首个AI智慧设备试点乡镇的日常场景,100台AI监控设备如“电子哨兵”般遍布全镇47家规模养殖场,以点的突破撬动了面的变革,成为八步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智慧升级”的生动注脚。

试点先行:铺门镇的“100台设备”改写监管逻辑

铺门镇的100台AI智慧设备,并非简单的“摄像头+传感器”组合,而是八步区“AI智慧养殖环保监管平台”的“前沿哨所”。这些设备精准覆盖污水排放口、粪污处理池、场区边界等关键点位,依托5G传输与定制算法,可智能识别粪污外溢、人为偷排、设施停运等12类违规行为,识别准确率达98%。

自设备安装以来,铺门镇的监管效率实现“三级跳”:过去网格员日均巡查20家养殖场需耗时6小时,如今AI系统24小时值守,每月自动生成30余条预警信息,其中27条经核查确认为有效风险,处置响应时间从“天级”压缩至“小时级”。养殖户李大叔的养殖场曾因暴雨导致粪污暂存池轻微渗漏,系统10分钟内发出预警,网格员与技术员同步到场指导整改,避免了污染扩散。“以前怕检查,现在设备帮我们‘盯梢’,反倒踏实了。”李大叔的话道出了养殖户从“怕监管”到“靠监管”的心态转变。

更显著的变化在于偷排行为的锐减。试点前,铺门镇年均接到养殖污染举报15起,今年试点以来仅发生1起,且因系统留存完整证据链,3天内即完成处罚与整改。这100台设备形成的“技防网络”,不仅降低了执法成本,更让“侥幸心理”无处遁形。

以点带面:八步区的“智慧治理”全域开花

铺门镇的试点成效,是八步区“科技治污”战略的微观呈现。如今,这一模式将在全区铺开,构建起“全域覆盖、智能预警、协同处置”的治理体系。

在技术覆盖上,全区133家规模养殖场均接入“AI智慧养殖环保监管平台”,配备的摄像头、流量表等设备总数超800台,形成“镇有试点、区有总控”的监测网络。广西电信搭建的系统依托云计算能力,可同时处理上万条实时数据,区综治中心总控室的监控大屏能即时调取任意养殖场的实时画面与历史数据,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业”。正如八步区农业农村局黎队长所言:“过去靠腿跑,现在靠网联,监管半径从‘5个村’扩展到‘全辖区’。”

在机制创新上,铺门镇试点验证的“技防+人防”模式在全区推广。系统自动预警与网格员现场核查无缝衔接,配合“随手拍”群众举报渠道,形成“AI识别—平台派单—网格员处置—结果反馈”的闭环。莲塘镇养殖户张老板因夜间偷排被“随手拍”举报,系统同步调取的监控录像与流量数据成为铁证,当日即完成处罚,这样的“快速响应”案例在全区已发生12起,罚款总额超15万元,倒逼养殖户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防治”。

在生态效益上,技术赋能推动了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量质双升”。借鉴铺门镇“设备监测+技术指导”的经验,全区统筹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扶持养殖场升级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33%。“钟欢模式”等低成本粪污处理技术在全区培训200余人次,莲塘镇的果园用上“生态肥”后,亩产提升15%,形成“养殖—粪肥—种植”的循环链条。大宁镇某养殖场通过系统监测优化粪污处理流程,每月减少污水排放30吨,节约化肥成本近2000元,实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赢。

未来图景:从“碧水守护”到“绿色转型”

铺门镇的100台设备,是八步区用科技守护生态的起点。按照规划,2025年全区将实现10万亩粪肥还田、25万立方米液体粪污处理,AI智慧设备将延伸至中小养殖户,构建全产业链的绿色监管体系。从实时监测数据,到田间地头的“生态肥”飘香,八步区正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跃升,让智慧与生态共生,绘就一幅“水清、岸绿、业兴”的新画卷。(黄玉生)

来源:八步区农业农村局

(责编:陈露露、李敏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