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看北海市如何在地方立法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法治建设

2024年10月17日09:24 |
小字号

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出台施行北海市重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有关条例
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出台施行北海市重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有关条例

如何“打造好向海经济”?如何“保护好北海生态环境”?又如何“加强文化保护和利用”?自2015年8月北海市正式行使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以来,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勇于推动地方立法工作创新,累计完成立法13部,包括立法条例1部和实体法12部,率先在全区各设市区中实现地方立法各领域平衡覆盖。2023年,将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成功打造为广西唯一的自治区级海岛基层立法联系点,推动民主立法实践延伸到海岛,“管、快、创”化解海岛旅游纠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立法项目上下衔接源自民意。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立法项目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推动法规案提出紧跟向海大势、直击民生关切。在首个五年立法规划中,紧盯未修订前的立法法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的三大领域,充分调研挖掘,把握现实基础,紧贴向海经济,2017年形成“五个立法”立项方案,分别报请市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定和指导,力促五年立法规划完善,确保规划紧扣党委决策部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

在征集立法项目中,北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媒体公告、座谈会、征求意见会、网上征集、开设意见箱等方式,广泛征集县区人大、市法制办和31个政府组成部门立法项目建议,累计征集33个建议项目,建议征集实现政府部门全覆盖;通过代表联络站(点)、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网络舆情反馈、人大信访接访、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基地等途径广集民意,组织代表集中进站活动700多次、5000多人次,接待群众6000多人次,收集立法项目意见建议1000多条,推动代表进站听民声、察民情、集民智常态化制度化。基层人大代表和群众强烈反映的必须解决涠洲岛上“抢种”房子乱象、建筑垃圾处理难、海底珊瑚保护难等问题,在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中全部得到回应。

——立法过程内外联动尊重民意。在推进立法进程中,北海市人大常委会更加注重内外结合,确保立法做到“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持续拓展民意收集广泛性,增强民意表达有效性。

一是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在立法制度设计上实现民主集中。建立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严格落实地方立法“双组长制”实施办法,完善常委会立法工作流程、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制度、论证听证制度和立法后评估制度等制度体系,确保立法在制度规范下有序推进;成立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担任组长,常委会副主任担任副组长的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对应成立5个专项立法工作小组,分别由5位常委会副主任担任小组长,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外侨委、城建委、农经委等作为成员并牵头至少1部法规立法,机关全体动员,专工委全员参与,形成全力推进“五个立法”的强大合力。

二是灵活把控、多方提案,在推进方法上注重多方联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以往法规案主要由政府起草并向人大提出的传统做法,部分法规案直接由市人大各专委提出,充分发挥专委委员联系广泛、直通群众的优势,激发专委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的“双联”活力,“五个立法”中的4个分别由城建委、农经委、外侨委和教科文卫委作为法规案起草部门、提出法规案。

三是创新模式、招标起草,在专业能力上确保民意表达精准。打破传统地方立法常规,以招投标方式确定北海沿海沙滩、红树林、老街、合浦汉墓等法规草案执笔单位,中标单位全程参与立法,具体负责法规文本起草和修改,既解决了立法技术性问题,又保证了立法调研中群众意见梳理到位、筛选出切合立法本意的好建议。

四是多点集智、有效拓展,在立法参与上丰富民意表达途径。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11个、立法基地3个,建成代表履职平台417个,聘任立法专家39名,并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和代表联络站有效融合,将人大网络系统与政府政务系统有效联接,将人大信访与网络舆情收集深度联动。推进立法进程中,邀请立法专家50余人次参与立法,提出修改意见建议150余条;征求人大代表及基层群众意见建议50余次、参与2万余人次,征集修改意见建议400余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注入了地方立法全链条。

——立法成果关切民生人民共享。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立法为了人民、成果人民共享,在立法实践中更加突出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理念,法规条款设计在严格落实立法原则基础上,真切回应全市人民建设品质北海、魅力北海的强烈愿望。

《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是全国新获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中最早开展的海洋海岛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将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范围从海岸线外3公里扩充到6公里,海岛立法保护力度走在全区前列。《北海市沿海沙滩保护条例》将沿海沙滩保护利用、整治修复、监督管理等以立法固定,为保护好北海的碧海银沙、加快走出一条绿色崛起之路提供重要保障。历史文化保护立法数量位列全区设区市之首,《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等4部法规相继施行,紧扣“一带一路”主题,为推进文化北海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北海市矿产资源保护条例》开创广西设区市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的先河,推动了全球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在北海落地建设。颁布实施全区首部民宿管理类地方性法规《北海市民宿管理和促进条例》,为促进民宿发展、创造就业机会,规范旅游市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治保障。

得益于直击民生、切合民意的地方立法实践,北海市获评“中国十大秀美城市”“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合浦汉墓群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湿地新晋为国际重要湿地,北海银滩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是广西首次和唯一入选的案例,涠洲岛先后获评“中国十大最美海岛”“美丽中国十佳海洋旅游目的地”。

目前,北海市人大常委会抓紧推进基层治理领域地方立法,《北海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草案)》已完成二审、进展迅速,有望很快填补立法法修订后北海市在基层治理领域地方立法的空白。(韦韩克 唐方新)

来源:北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责编:张芳、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