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振兴路上尽飘“香”

近年来,靖西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吸引社会资本向乡村倾斜,通过引龙头、强配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有机嵌入乡村,助推村集体经济与农户从帮扶、带动的单向关系转向共建共享的互动关系,切实拓宽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的增收渠道,一系列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在靖西大地上得到开花结果。
果香:小果子有大“钱”景,百香果变“致富果”
今年以来,靖西市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精心谋划发展百香果产业,重点推广特色优势产业黄金百香果的种植,即“百香果+粮食(荞麦、大豆、红薯等)”间套种、轮作等模式,实现粮、果同步发展。2023年全市发展百香果种植达到19个乡镇全覆盖,其中新靖、武平等乡镇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禄峒、同德、渠洋、湖润、吞盘、安德、龙临、果乐、安宁等乡镇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亩以上,全市发展200亩以上百香果示范园29个,村级50亩以上百香果示范园79个。
同时,通过开展靖西市第一届电商助力乡村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全域直播大赛暨靖西市百香果代言人选拔大赛、百香果“采摘节”、“靖绣臻品”短视频大赛、农特产品展销活动、百香果田园观光、百香果夏令营等活动,进一步解锁“百香果产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带动餐饮、住宿、电商、旅游等产业发展。该市还积极引进农业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百香果种苗培育、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和产销服务等链条发展,提高百香果产业在“育、产、储、加、销、研”上的技能水平,初步形成了以百香果为主的农特产品“育、产、储、加、销、研、游”等产业链。
目前,全市共发展百香果2.15万亩,参与百香果种植农户共562户、家庭农场4个、农业企业44家、村民合作社50个、村集体77个,直接带动劳动力就业6万余人次,预计助农增收6000万元以上。该市前三季度百香果产量1.29万吨,全年预计总产量2.68万吨,产值3.2亿元,百香果面积、产量、产值均排百色市前列。
稻香:一“糯”千金来,香糯香出“致富路”
在靖西,大香糯已有800多年的种植历史。2016年,靖西大香糯入选了《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近年来,靖西市不断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围绕村集体经济建设,创建大香糯种植示范基地,打造大香糯品牌化发展路径,推动大香糯产业走精、走深,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该市大香糯种植面积为35000亩,产量为9000吨,产值为1.01亿元。
该市不断加强名特优农产品的扶持力度,积极打造靖西大香糯农产品品牌,创建靖西优质稻(大香糯)产业现代化示范区,示范区位于化峒镇八德村、民强村,核心区面积5000亩,拓展区15000亩,辐射区30000亩,主要种植品种有蜜蜂糯、茂糯、花斑糯等。示范区以靖西市桂糯食品有限公司为主体,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主要生产盒装大香糯米、粽子、月饼、五色糯等产品。目前,该公司每年收储靖西大香糯30多万斤,日产香糯粽1000盒,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大香糯1000多户。
同时,该市指导地州镇罗隆村、湖润镇那国村、岳圩镇岳圩街等成立了大香糯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方式加工销售大香糯,合作社的“统购统销”大大激发了群众种植大香糯的积极性。在水煮清糯销售旺季,村民还抱团加工水煮青糯通过淘宝、抖音等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其中,湖润镇那国村水煮青糯每年的销售量约为3000公斤。在靖西,大香糯种植已成为当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肉香:打造富民产业,特色养殖走俏乡村
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近年来,该市以发展特色养殖产业为重要抓手,大力引导传统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群众进行高端化、精品化养殖,培育了生猪、大麻鸭、西门塔尔牛、鸵鸟、稻花鱼、黑山羊等十余个特色养殖品种,推动乡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1—9月,该市实现生猪出栏22.67万头、肉牛出栏2.26万头、肉羊出栏2.81万头、家禽出栏312.89万羽,肉类总产量2.68万吨。
同时,按照“千家万户五配套、集群集约抓园区”的发展思路,该市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扶持和鼓励村集体和企业发展规模化养殖;建设生猪生态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打造龙临大牲畜交易市场;引进“绿仙桑”智慧养牛全产业链项目,发展集牧草种植、饲料生产、品种繁育、生态养殖、屠宰及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及市场营销于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推动养殖业稳步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走上了致富路。该市还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了“靖西大麻鸭”“山掉水泉水鱼”“婻坡鱼”等养殖类品牌,其中,“靖西大麻鸭”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黄金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