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中医黄鼎坚:银针轻舞写春秋 矢志岐黄泽苍生

![]() |
黄鼎坚查房带教。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图 |
“给你们介绍一下我的老朋友。”走进“黄鼎坚名医工作室”,黄鼎坚教授就乐呵呵地从诊台上双手捧出一尊人体穴位模型。在黄鼎坚教授内心底,这个从参加工作时就默默伴随左右的模型,如同一个可亲可敬的老朋友。在过去的58年里,“他”跟着他上过讲台、诊台,下过乡、出过国,见证了他从一个风华正茂的毛头小伙,一步步成长为技艺高超的针灸名家;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的后来人跟他学习行医做人。
博采众长,58载精研歧黄术
黄鼎坚教授与针灸的结缘,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上初中的他关节疼痛,一名外地郎中给他做了针灸治疗,仅扎了几针就疼痛尽消,令他折服并心生好奇。高考时他考上广西中医专科学校,这是当时广西中医药最高学府,是今天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 。毕业后留校,在轮科学习时一个阴差阳错的机缘让他滞留针灸科,此后针灸医学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早年,黄鼎坚教授跟随针灸大师朱琏临症学习、工作,并先后得到近代针灸名家邱茂良、杨长森、肖少卿、贺普仁等针灸大师的教诲。博采众长的师承,使得他在针灸学术上有很深厚的造诣,并形成崇古溯源、不立门户、博观约取、注重实践、精勤不倦的治学作风和别具一格的临床诊疗特色。
黄鼎坚教授认为,针灸学是“理、诊、法、方、穴、术”的集合。因此,临证上他重视整体观、辨证观、动态平衡观相结合,突出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辨证、辨病、辨经相结合,运用针药结合治疗临床各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收效俱佳。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他独创了应用循经与全息诊查法,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依脏腑经穴气血盛衰,形成“四时时辰应经对症”针灸(线)药结合,以营卫气血通和为期的学术思想。在手法上,他采朱氏毫针缓慢捻转针法之所长,融合“近、稳、准、柔”的特色,“治神”“守神”“留神”相结合,依时辰证之虚实,施以补泻。在技巧上,他对力度、幅度、方向、深浅及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等各个细节都了然于心,用穴少而精,重视特定穴、经验穴。
薪火相传,守正创新不离宗
在黄鼎坚教授的身上有两个显著标签,一是良医,二是良师。黄鼎坚教授从内心深处始终感念风雨几十年中遇到的每一位明师,因此他特别注重传承教育。他认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就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医人不间断的薪火相传。而师带徒这一传统教育方式是最有效的传承方式。
一直以来,黄鼎坚教授都坚持临床一线和带教工作,培养中医传承人。在广西中医学院(今名“广西中医药大学”)任教时,他首开《针灸医籍选》及针灸理论课,讲课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1980年,他负责组织创建广西首家针灸专科病房,开拓广西针灸医、教、研的新局面,成立广西“针灸医疗中心”,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十五”重点中医专科。
作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广中医“)、广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学科学术带头人,黄鼎坚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诲人不倦,把自己的毕生学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道授业,每年接收进修生、研究生等数十名。他的学术成果也在业内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十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牌成立“黄鼎坚名医工作室”,组建学术传承梯队,通过师带徒这一形式,进一步研究和整理其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他一手培养的针灸人才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在学术继承方面,黄鼎坚教授强调“读经诵典不泥古,守正创新不离宗“,在发扬针灸特色优势的同时,他还致力于古典针灸技术的挖掘、整理、应用和推广。多年来,他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尽己所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将广西针灸流派的特色传播到世界各地。
矢志岐黄,利泽苍生守初心
83岁,本是含饴弄孙的年纪,然而,宅心仁厚的黄鼎坚教授,退休至今仍坚持出诊、查房、下基层,每次出诊都一号难求。
2012年,黄鼎坚教授组织院内外的名老中医结队子,多次深入基层,到百色、东兰、巴马、凤山等革命老区及贺州、容县等地义诊。在医院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黄鼎坚教授在东兰县创立了首家村级名医基层工作站,定期组队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帮扶、学术讲座、查房和病例讨论及义诊活动,并形成常态化。近年来,这个基层工作站举办以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为重点的各类专题讲座共计20余次,诊治病人达10000余人,日诊最多达200多人次。每次义诊,附近各地市、县、村镇的许多患者都闻讯前来求医。
有人问黄鼎坚教授:“您这么大年纪了,不好好在舒适的家里享儿孙之乐,这么奔波劳累究竟为了什么?”每当这时,黄鼎坚教授就微微一笑:初心!
这是他,一位行走在岐黄大道半个多世纪的全国名中医对初心的坚守。(黄翠巧 廖怡津)
![]() |
黄鼎坚团队在进行病例讨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图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