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花朵
青年学者钟世华近期在《当代文坛》发文从“黄昏”色彩视角评析骆一禾诗歌创作,借助对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挖掘,将“黄昏”视为一种“思维方式”,发现诗中蕴含的生命诗学,探索诗中“红色”所彰显的文学精神和“色彩群”体现出的历史理性,将诗性、文学性和历史性相结合,对“黄昏”意象有了一种新解读。
骆一禾是20世纪80年代较有代表性诗人之一,曾与海子、西川并称那个年代的“北大三剑客”。有专家评价,当今诗学界对骆一禾诗歌创作缺乏足够研究,使其成为“被遗忘的诗人”。骆一禾对诗歌的最大贡献是在诗歌艺术方面的创新,包括艺术观念和艺术技巧。深入系统地研究其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发现其具有的深刻性与通识性,也被广西学者意识到了。
钟世华研究骆一禾,围绕他诗中“黄昏”色彩的分析展开。“黄昏”在骆一禾的诗学理念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在骆一禾的诗论《春天》中,“黄昏”不再仅仅作为时间层面的“暮晚”时分,而且构成了骆一禾所持有的特殊的思维方式。从“黄昏”的具象,透露出了它的象征意义。钟世华分析了骆一禾“黄昏”思维产生的原因。从时间上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处于整个20世纪的“黄昏”阶段,诗人们面对这一特殊的时段呈现出一种诗歌写作的内在焦虑。朦胧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当代以来诗歌写作的因习思维,但进入“黄昏期”,朦胧诗在情绪上所呈现的焦虑感愈加凸显。于是,以海子、骆一禾等为代表的那一代诗人不得不开始新的写作探索。骆一禾在早期的写作中,所认识到的“黄昏”带有较强的遮蔽性,尚不具备生成力。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黄昏”不再被一味地看作是时间或季节的附属物,而是具备了更多的生成性特质。从时间上看,骆一禾以“黄昏”为题的系列诗歌写作与其诗学思想中存在的“黄昏”思维方式构成了逻辑上的对话关系。正是凭借着这种特殊的“黄昏”思维,骆一禾的诗歌呈现出强烈的“黄昏”色彩,进而通过“黄昏”色彩的塑造,他为文学精神的诠释创造了可能性。
色彩产生的是情感经验。在色彩的话语谱系中,红色有其独特的情感和精神取向。钟世华进一步分析骆一禾笔下的黄昏首先呈现的“红色”。骆一禾将“红色”的黄昏与生存、生命直接联系起来,这黄昏之“红”同时是生命的血液之“红”,藉此诠释了文学精神的独特内涵。作者指出,在随后的写作中,骆一禾以“燃烧”的黄昏重构了“红色”的引力,不仅完成了黑夜与白天的内在转换,而且也使得生命有了价值。同时这种“燃烧”也指明了骆一禾对文学精神的吸纳,为骆一禾提供了强大的创造力。作者揭示出,骆一禾以“红色”超越了红色,用生命的血液超脱了黄昏带来的引力,而这最终表达出的是其内里所隐藏着的文学精神。
文学,包括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优秀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对作家诗人地位的评价,也常常看他们在艺术上的创造和对艺术的贡献。有些作品火了一时,可由于艺术上粗拙甚至低劣,很快烟消云散。骆一禾、海子等朦胧诗派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诗坛产生过轰动效应和较广泛的影响。但其在文学史中的定位和作用,还要看其艺术创作和传承的表现。所以,应当着重发掘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而不必浮在抽象的口号和呼吁上。
艺术的花朵世代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会凋谢,永远芬芳。(陈学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