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县马蚌镇:“一联盟六联动四机制” 创新党建西合跨省(区)治理新格局

今年以来,西林县马蚌镇坚持党建引领,全力推进西合党建“一区四带”品牌建设,以创建西合党建“一村一屯一基地”为载体,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共治共享·绿色发展”主题,深入谋划布局跨省区域联建联治工作,通过“一带六联四机制”(一条毗邻党建联盟示范带、六种联动模式、四项工作机制”)创新开启共建、共治、共赢”的跨省(区)党建新格局,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构建“一条联盟”,共建跨省(区)“共同体”
结对抱团促融合。该镇积极组织八大河村、那扛村、那托村、鲁维村等7个沿湖村与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八大河村、舍坡村、当别村,贵州省兴义市三江口镇梅坪村、安砂村、陇纳村、一心村等抱团结对,共同构建万峰湖共治共享绿色发展一条“跨省(区)党建联盟示范带”,成功打破省(区)地域发展界限建立“跨省合作圈”。明确任务促发展。签订《西合党建合作框架协议书》《跨省(区)联合党建交流合作协议书》等,明确目标任务、组织成员、议事规则、考核监督等日常规范,推动接边三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有效形成边界抱团发展新局面。
推行“六种联动”,拓宽跨省(区)“幸福圈”
“支部联建”搭平台。成立1个中共桂滇黔跨省区联合党工委,6个联合党支部,建立“两级书记轮值式”工作制度,由三地镇联合党工委书记、村联合支部书记分别轮流担任书记,负责接边三地党建学习教育、经费筹措及组织协调等工作。“活动联办”促发展。依托马蚌镇那岩古寨与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红色教育基地等,深挖红色资源并鼓励引导接边三地开展民间山歌、民间艺术等活动,今年以来共举行活动交流15场,促进三地文化“火起来”。实行“资源联享”促经济。建立“三强三建”机制(即强人才交流,建干部队伍;强信息互通,建联享网络;强产业联推,建一体化格局),为接边三地干部人才打造互动平台,强化人才交流和技术互补。建好联享网络,深化三地媒体合作,实现接边三地镇、村、屯三级之间的信息互通。在素有“一鸡鸣三省”的八大河村平寨屯挂牌成立桂滇黔跨省(区)联合党工委党校、桂滇黔跨省(区)绿领人才学校,通过组织联建、人才联育、治理联动、产业联兴、文化联享、项目联推等“六联”模式加强三地合作领域,有效实现三地“全要素接轨,全方位提升”,助推三地乡村振兴。
建立“四项机制”,实现跨省(区)“共治网”
建立“季度联席会”机制。由马蚌镇、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和三江口镇采取参观、座谈会、联谊活动等方式每季度轮流主办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对区域边界党建共建出现的新问题、新难点共同协商解决,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和治理能力。建立“共治共享”机制。挂牌成立1个调处中心、3个边界联合调委会,按照“一站式”的服务管理功能,采取定时、定人、定点、定责的办法开展边界治安综合治理与治安联防行动,有效促进接边三地社会和谐稳定,为接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驾护航。共排查矛盾纠纷18次,查处案件30起,成功化解接边矛盾纠纷15起,有效维护桂、滇、黔接边地区和谐稳定。建立“绿色发展”机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立“中国共产党桂滇黔跨省(区)联合工作委员会党校”“桂滇黔跨省(区)绿领人才学校”两个交流学习 平台,推动三地签订《黔、桂、滇三省(区)五县(市)关于共同保护发展万峰湖的实施意见》,通过打造八大河村万亩油茶核心产业示范园、那扛、马蚌村千亩油茶基地、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千亩柠檬基地、那托村西门达尔牛养殖基地等五个产业联盟实训基地,引领群众转产上岸,推动“金绿”和谐共生,引领全镇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变。建立“服务联抓”机制。组建1个桂滇黔跨省(区)水上联合党支部、3支水上服务先锋队等,围绕“党旗领航,壮美万峰”为主题,每年组织接边三地党员定期开展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疫情防控等活动26场次,构建覆盖广、网格密、精准化的跨区域党建服务体系。建立1个桂滇黔跨省(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1个跨省(区)“联审联办”服务窗口,推动接边三地业务跨区域、全流程、无障碍通办23件。(韦素雪、罗世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