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烟:聚焦“形实魂”打造乡村振兴的“高桥样板”(上)

高桥村休闲小公园修缮后的模样。广西中烟供图
走进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麦岭镇高桥村,干净朴素的村内小公园映入眼帘,青瓦黛墙的两层民居整齐排列,潇贺古道旁百年的桂花树苍翠成行,古色古香的风雨桥为村庄增添了一丝别样的韵味。
从南宁出发,驱车约6个小时才能到达这个位于粤桂湘三省交界的偏远村落,这里便是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定点帮扶村。2016年以前,这里还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全村共有406户共182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9户757人,五保户17户17人,低保户38户128人,残疾人37户3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9.16%。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广西中烟南宁卷烟厂派出的驻村帮扶干部一任接着一任踏上这条扶贫路,帮助高桥村在2018年就摘掉了“贫困帽”。2019年高桥村荣获自治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示范村、获批自治区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社区。
“高桥穷得叮当响,嫁女莫嫁高桥郎。”过去常被人们戏称“广西省尾”的高桥村大变了模样,“村里道路通了,路灯亮了,村民们钱包鼓了,心情好了,三年变化抵得上三百年。”村民首得龙高兴地说。
韦浪查看贫困户生猪养殖情况。广西中烟供图
短短3年间,南宁卷烟厂党委按照“单位结对帮扶到村、支部结对帮扶到户”的结对帮扶思路,厂党委成员每季度深入挂点帮扶高桥村进行调研走访,对贫困群众反映强烈的愿望诉求和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按照“一人驻村,全单位帮扶”的要求,确保帮扶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人头”。
在后盾单位南宁卷烟厂的精心帮扶下,在厂部派驻的帮扶干部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高桥村在乡村风貌上塑“形”、在农村产业上注“实”、在乡风文明上铸“魂”,打造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高桥样板”。
别看现在的高桥村风景怡然,村民的生活环境干净、舒适。过去,村里的居住环境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胡乱堆放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的牛粪,一遇上下雨天,遍地污水横流。
从过去的杂乱无章,到如今的一步一景,南宁卷烟厂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韦浪可谓是下足了“绣花”功夫。韦浪来到高桥村的时候,首先将重点瞄准村党支部。他发现,高桥村的两委班子普遍年龄老化,虽然村干部脱贫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战斗力不强。为此,韦浪的第一件事就是健全基层党组织,牢筑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韦浪积极开展“三会一课”,开展党员和党组织积分管理工作,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开展两委干部主题教育培训,通过不懈努力,高桥村党支部的组织力提高了,党员作用力发挥了、人心聚拢了,群众更加支持和拥护。
作为后盾单位,广西中烟本级和南宁卷烟厂为高桥村筹集帮扶资金,从“输血”方面下功夫,解决高桥村的基础设施难题。2018年至2019年间,累计捐赠62万元支持高桥村各类项目实施,共修建一座戏台,一条产业硬化路,一条水渠,480平方广场硬化,2座洗衣台,改善了高桥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努力落实群众呼声高,政府支出难的项目,让帮扶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
慰问资助贫困学生。广西中烟供图
“我们村之前一下雨根本没法走。”村支书义勇回忆,“过去村民肩挑手扛走到麦岭镇需要两三个小时。现在开车到镇上还不到半个小时。”如今,高桥村硬化水泥路四通八达,整齐的民居排列成行,标志性建筑风雨桥成为周边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然而三年前,村里还是危房四处可见,风雨桥如其名般“在风雨中飘摇”。经过富川瑶族自治县住建局评定,高桥村共有23户危房户,危改户数量居麦岭镇5个贫困村之首,危房改造任务困难重重。
2018年3月,韦浪“走马上任”高桥村第一书记后马上组织开展大调研等行动。在摸底全村情况后,打好群众思想基础后,韦浪组织突击队,对“危房户”开展思想动员,宣传政府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政策。
受益于政府易地搬迁政策,村民首得洪在县城获得了106平米的安置房,他兴奋不已地介绍:“我们家四个孩子六口人,政府给我们安排了106平方的安置房,如果不是扶贫的好政策,这样的房子我哪敢想啊。”三年以来,高桥村累计完成危房改造23户,其中易地搬迁8户,保障了贫困户的住房安全,也为村容村貌改善增添了新色。
夜幕降临,高桥村路灯亮起,文化广场的修建丰富了群众的文娱生活,平时村民便聚集在此锻炼休闲。村里始建于清朝的风雨桥也不再“风雨飘摇”,而是以潇贺古道的文化传承为依托,梁上盖板为桥,亭建于桥上,遮风挡雨,方便往来的行人,点缀乡村田园景色,打造成了潇贺古道上一颗历史意蕴、岁月沧桑的闪耀明珠。(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