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珠江流域的“生命摇篮”

——探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鱼类繁育基地

2021年06月21日17:43  来源:贵港日报
 

5月28日,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共放流三角鲂、赤眼鳟以及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鱼苗70万尾,其中10万尾三角鲂、赤眼鳟鱼苗是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历时一年、首次自主成功繁育的珠江流域特色鱼类。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温鹏告诉记者,三角鲂、赤眼鳟在珠江流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通过实施天然水域鱼类增殖放流,可以有效补充珠江流域鱼类种群数量、维护珠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

建设水生态保护体系

珠江是我国径流量第二大河,被誉为水能资源“富矿”。在国务院批复的《红水河综合利用规划》中,大藤峡水利枢纽被确定为10个水电梯级开发的最后一级,位于珠江流域西江干流黔江河段,控制着西江流域面积的56.4%和西江水资源量的56%。因调节性能好、发电能力强、电能质量高、社会效益大等突出特点,历来备受关注。

然而工程在建设之初即面临着巨大的生态保护压力,因为工程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多种水生珍稀、濒危鱼类的产卵和生存。温鹏告诉记者,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坝上坝下分布鱼类270种,其中珍稀、特有鱼类33种,包括单纹似鳡、乌原鲤、长臀鮠、长鳍光唇鱼、稀有白甲鱼、唇鲮、暗色唇鲮等。珠江流域一个重要的洄游鱼类产卵场就在离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不远处。

温鹏介绍,拦河建坝、造福人民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区会对鱼类洄游造成阻隔,水库淹没也会使鱼类种群向库尾和支流退缩。为最大限度降低拦河建坝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保护好原有水生鱼类种群的数量和生活习性,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动工之前就已进行严格的流域综合利用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研究工作,规划了分布在黔江主坝右岸和南木江副坝的两条过鱼通道、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来宾鱼类增殖放流站和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还在部分河段设置人工鱼巢、构建人造产卵场,建设综合的水生态保护体系。

“鱼类是河道的主人,我们为鱼类搭建新通道时,充分考虑了对鱼类的适用性。”温鹏告诉记者,为了使过鱼通道最大程度接近原有的自然状态,设计者创新思维,将南木江副坝过鱼通道按照景观美学的理念重新优化,由原来顺直平面布置,优化为蜿延曲折、宽窄相间的仿自然布置,鱼道结构也由普通的混凝土结构调整为堆砌石生态结构。黔江主坝鱼道则根据大坝右岸地形条件,分别布置非主汛期鱼道和主汛期鱼道;为使水库下游水位不同条件运行时鱼道能顺利过鱼,共设4个进鱼口。“在工程主坝和副坝分别规划建设一条鱼道,这种独特的双鱼道布置在中国同类型水利工程建设中是罕见的。”温鹏说。

目前,南木江副坝仿自然生态鱼道已建成并通水,主坝鱼道基础部分施工已完成。工程全面完工后,两条鱼道将同时发挥作用,可以满足珍稀鱼类洄游繁殖的过坝需求。

探访鱼类的“生命摇篮”

“我们从黔江、浔江采集三角鲂、赤眼鳟、黄尾鲴、银鲴等鱼类野生亲本进行人工繁殖,经过驯养培育、催产孵化、苗种培育等阶段,再寻找合适时机放流鱼苗。”在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催产孵化车间,技术负责人袁婷博士告诉记者。

2020年以来,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通力合作,重点开展珍稀鱼类人工繁育研究和鱼苗培育等工作,为增殖放流创造有利条件。记者在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和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看到,增殖站和保育中心配备先进的催产池、寄养池、鱼苗培育缸170多个,孵化桶、孵化器、孵化槽和催产工作台近20个,以及室外亲鱼池、鱼种池、生态鱼塘。“这是产后恢复池,是鱼类的‘月子中心’,雌鱼产后也需要像人类产妇一样休养。” 袁婷博士边走边介绍。

受水利工程影响的是洄游性鱼类、珍稀濒危保护鱼类、喜流水生境鱼类。除洄游性鱼类采用过鱼通道进行保护外,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对后二者的保护和繁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殖站主要承担流域内珍稀、特有和经济鱼类的人工增殖和放流工作;保育中心则以建设濒危珍稀鱼类繁育救护基地为目标,以中华鲟、唇鲮、乌原鲤等珍稀鱼类作为主要救护和保护对象,开展繁殖、育种、保护、监测、研究、救护等多方面工作,探索濒危珍稀鱼类繁育技术。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廉浩介绍,鱼类增殖放流站和珍稀鱼类保育中心通过加强对鱼类资源的监测,了解和掌握大藤峡评价区水生态的变化以及演变趋势,逐步建立珍稀、濒危鱼类种群、个体、精卵、胚胎、细胞、基因等多层次的种质资源保护技术,将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利工程对流域生态的影响、维护生态平衡,打造珠江流域鱼类的“生命摇篮”。“我们还将于今年10月开展第二次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全年计划放流乌原鲤、赤眼鳟、三角鲂等鱼苗281万尾。”廉浩说。

随着两条过鱼通道、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5处人造产卵场建设完成和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来宾鱼类增殖放流站相继投入运行,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形成了“一保育中心、双增殖站、双鱼道、五人造产卵生境”的水生态保护体系,成为珠江流域最大的鱼类繁育基地。(张智荣 陆洲 熊耀章)

(责编:王勇、许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