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顺网龙。青秀区文广体旅局供图
4月14日,在2021青秀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上,市民可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欣赏到不同风情的舞龙表演。同时,活动主办方还将组织获奖的龙队、麒麟舞队、南阳大鼓队在民歌湖大舞台、方特东盟神画开展展演和巡游活动。
据了解,此次舞龙邀请赛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舞龙团队前来参赛,例如贵州省册亨县冗渡镇冗坪村的布依山龙、龙胜宝赠侗寨吊龙,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调顺村的调顺网龙;更有来自国外的舞龙团队,例如泰国孔敬乐曼金龙醒师体育会、马来西亚怡保中国精武体育会龙队等。广大市民朋友可亲身感受和体验全国各地、东盟国家及青秀区多姿多彩的舞龙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部分参赛舞龙队风采
壮族芭蕉香火龙
壮族芭蕉香火龙的表演艺术活动形成于300多年前。在青秀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壮族芭蕉香火龙是壮族稻作文化的载体,是人们对龙在天旱时舍身变芭蕉救民感恩情结的体现。古老的芭蕉香火龙舞是采用师公的岳(横鼓)吹打伴奏,一群男女穿着原生态芭蕉叶,以神奇面具化装,演唱和翩翩起舞,显现壮族民族风情。壮族芭蕉香火龙最初就是由一棵芭蕉树构成,后来取龙飞九天之意逐渐发展为九节龙,每节以竹子编织,再用芭蕉绳捆扎,将之连成一体,再饰上芭蕉壳,扎上芭蕉叶,在龙头、龙身上密插点燃的香火,成为芭蕉香火龙。2010年,壮族芭蕉香火龙舞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2年,青秀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芭蕉香火龙之乡”;2014年,青秀区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2年、2013年,壮族芭蕉香火龙队连续两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多次受邀赴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开展交流活动。
布依山龙
该作品是根据册亨县“布依山龙”的起源故事演绎。“布依山龙”俗称布依草龙,起源于贵州省册亨县冗渡镇冗坪村布依族村寨。当地流传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冗平寨子有一条孽龙,因修炼未果,不能成仙上天,孽龙就兴风作浪,危害村民,导致村寨鸡犬不宁,村民苦不堪言。雷公看到村民深受其害,便打击孽龙。村民为挽回损失,用稻草扎成龙,到海子边祭拜,稻草龙便被点化成真龙,赐名“山龙”差其下凡惩治孽龙,山龙下凡后及时将孽龙制服。
贵州省册亨县民族中学的“布依山龙”队员,全部由该校学生组成。该校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教育,将民族民间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其中“布依山龙”表演已成为校园特色大课间一道靓丽的风景。2020年12月参加全国龙狮展示活动暨“信义杯”龙狮网络争霸赛(学生专场)荣获金奖。
调顺网龙
“调顺网龙”是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调顺村特有的一项民俗文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数百年的沉淀兴衰,在这个崭新的时代焕发出它别具一格的耀眼光芒,顽强的生命力使其成为广东地区的艺术“奇葩”,令人惊叹的表演形式也吸引了众多舞龙爱好者驻足观赏。
随着现代文化广泛传播,“调顺网龙”也开始着手新的发展历程,从先前“简单的材料、笨重的龙身、单一的套路”演变为如今“丰富多彩的做工手法、轻盈的龙体、可观赏性的动作”,这些细节到整体改变,不仅带动了“调顺网龙”的创新,还让“调顺网龙”更加深入大众的视野。
为了让各地的民俗文化能深入人心,调动了青少年有兴趣学习民俗文化,在锻炼身心的过程中也能获取新知识,“调顺网龙”将会得到生生不息的源泉,更大大减少了现如今大多数民俗文化的“断层现象”,细水长流方能体现出“调顺网龙”的独特魅力之处。
河南省漯河市何庄村青龙会舞龙队
河南省漯河市何庄村青龙会以独特的“就地十八滚”“龙走独木桥”“龙翻山”“龙钻节”“走八空桥”“龙钻山洞”“高山决斗”“耍大夔(kui)”等套路,被十里八乡所闻名。曾多次参加漯河市文化艺术节并获得一等奖、特别贡献奖等各种荣誉。
该队伍在经过长年累月的艺术沉淀下,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出现了一些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形成了一代一代的传承习俗,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瑰宝。
马来西亚怡保中国精武体育会龙队
马来西亚怡保中国精武体育会龙队创立于1924年,以青年人占绝大部分,贯彻精武三德、三育与精武十式为基本目标,为制造健康、和平、有道德观念的社会以达到修身、助人的理想而努力。(记者赵敏 通讯员林宝君、罗倩、张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