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桂区大平瑶族乡:发展找对头 小康有奔头

2020年11月04日10:34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金秋时节,行走在贺州市平桂区大平瑶族乡的田间地头,富民产业一派丰收景象,大山深处的瑶族村寨旧貌换新颜,一张张脱贫后的笑脸绽放在丰收的喜悦当中。

“脱贫攻坚不止是我们的第一民生工程、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硬任务。”大平瑶族乡脱贫攻坚工作分队长陶英明介绍,乡里坚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找准帮扶方法,选对发展路子,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减贫答卷——目前乡内6个贫困村(5个深度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35.37%降到2019年的0.84%%,剩余41户117名贫困人口目前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将在年底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打牢基础,特色产业拔穷根

走进平桂区大平瑶族乡里头村,一股野山花的香甜味扑鼻而来。路旁许多蜂箱摆放有序,成群的蜜蜂飞来飞去,这里是养蜂的天然场所。“通过我们前期的摸排,进一步了解清楚贫困户和群众的需求和发展产业意愿,最大限度实施精准扶贫。”里头村第一书记陈祥华介绍,目前全村共有存箱七百余箱,按每年每箱产蜂蜜10-15斤算,全年年产蜂蜜近万斤,能为村民带来经济收入50万元左右。

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成县介绍,里头村在充分利用群众养蜂传统的基础上,改变分散养殖的方式,采取统一管理模式,以“村集体+合作社+能人+农户”模式进行集中管理,村集体、合作社负责运营管理和市场对接,技术能人进行相关技术指导,贫困户参与蜜蜂养殖。在蜜蜂养殖的带动下,2019年年底,全村共完成脱贫户146户65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1%,人均收入高达9583元。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我们把扶贫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发力,才能把产业基础打得更牢靠些。”陶英明介绍。

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个扶贫产业拔节生长。

在大平瑶族乡,腐竹的生产加工成了当地群众增收的致富产业。该乡利用“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模式,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的产业链。全乡相应建成腐竹加工龙头企业4家,发展腐竹加工户达30家,近1000名瑶乡群众从事腐竹加工、销售和流通工作,吸纳贫困人口100多人就近就业。

聚焦难题,补齐短板促发展

大平瑶族乡古那村朱母组虽然位于公路沿线,却隔着一条八十米宽的大河,村民进出只能走河道的蓄水坝,一下大雨,朱母组几乎和外界断了联系,生活不便,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

对于村民们急难愁盼的基础设施问题,大平瑶族乡瞄准问题补短板,结合扶贫项目投资215万元新建了一座近9米宽的大桥。为了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2019年里,该村还围绕人饮工程、道路硬化、道路拓宽等群众所急设施建设项目32个,为群众治好了“心病”“急病”,曾经作为深度贫困的古那村焕发勃勃生机。

“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村民们打心眼里感恩,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大家脱贫致富劲更足了!”驻村第一书记吴正南说。

古那村的发展变化是该乡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为了加快补齐短板,大平瑶族乡还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关键之举,动员并带动全乡424户贫困人口“挪穷窝”“换穷业”。聚焦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确保搬出来的贫困人口稳得住、能就业、逐步致富。此外,该乡还结合住房保障、医疗保障、产业奖补、村集体发展、稳岗补贴、就业推荐培训、公益岗等政策,全面提升脱贫综合成效。

“拔掉穷根,找对发展路子很重要。”在脱贫攻坚路上,大平瑶族乡的贫困群众们逐渐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奔向幸福新生活。(黄超)

(责编:陈露露、李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