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机遇 勇创业 争一流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60年发展纪实

2020年09月14日09:33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光阴流转,岁月如歌。伴随着时代的铿锵步伐,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桂电)从1960年建校到2020年,走过了60年的历程。

60年艰苦创业、自强不息,60年弦歌不辍、春华秋实。60年的奋斗与变迁,学校从“竹席棚子”发展成校园面积达4100余亩,建筑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纸质图书212万册、电子图书269万册,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校生由初期的600人发展到现在的41000余人,教职工由初期的1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3100余人,专业由初期的6个发展到现在的76个,形成了完整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和继续教育体系,成为一所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主,工、理、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工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广西重点建设高校。

60年来,桂电人用勤劳与汗水谱写出振奋人心的艰苦创业之歌,用智慧和担当书写出昂扬奋斗的自强不息之志,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筚路蓝缕,创业维艰

寻觅峥嵘岁月,追寻历史记忆。整整六十载的筚路蓝缕,创业维艰,不动摇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守的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的是“正德厚学、笃行致新”校训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桂电精神。

为适应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培养技术干部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工人,1960年2月12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在桂林新建“桂林机械专科学校”和“桂林技工学校”。4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教育局下文将“桂林机械专科学校”和“桂林技工学校”两校合并为“桂林机械专科学校”。

学校创建之时面临着重重困难。当时学校校址距市(中心)区约5公里,交通极为不便,办学重重困难。唯一的一栋单身教师宿舍楼改为临时教学楼,食堂是用毛竹和油粘纸搭起十分简陋的棚子充当。教职工的住宿条件极差,数十名青年教工,挤住在三间房子里。床铺晚上用来睡觉,白天用来学习、办公。

为尽快建设好学校,在建校初的几年里,全体师生自勉自律,经常在中饭后、晚饭后、星期日参加建校义务劳动,或是搬砖运瓦,或是推土挖沟。

学校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伙食定量低标准。为了搞好师生的伙食,学校办起了农场,有耕地数十亩,不但种粮食作物,还种花生、蔬菜,养鱼、养鸡、养猪、养奶牛。

1962年4月,学校由专科学校改为中专学校,桂林机械专科学校改名为桂林机械工业学校。1972年春,桂林机械工业学校更名为桂林无线电学校。

桂电的先辈们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从容面对,听从号召,勤俭办校。老一辈桂电领导者勇挑重担,披荆斩棘,让校园钟声一路悠扬。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校园内外春意盎然,充满生机。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在桂林无线电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大学。1979年2月14日至3月2日,第四机械工业部在成都召开院校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在桂林无线电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并由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负责支援。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四机部转发教育部通知,同意在桂林无线电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院隶属四机部,由四机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双重领导,以四机部管理为主。

由中专建大学,原有的师资水平、师资力量和师资结构都存在着不足。为学习和借鉴一些重点大学在办学方面的有益经验,了解高等教育工作规律,学校走出校门,虚心向兄弟院校学习,从教学计划的拟订到授课大纲的实施,从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到后勤如何为教学服务,从教师的安排到学生的管理,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办好大学做足了准备。

抚今追昔,鉴知往来。老一辈桂电人,他们信念坚定、乐于吃苦、勇于奉献,才使得桂电薪火相传,发展壮大。今天,在为学校的发展成就感到鼓舞和振奋的同时,要牢记创业艰辛、功在前贤,对老一辈桂电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表达无限的敬意。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值得时刻铭记,永远学习,永恒珍惜,永久珍藏!

(责编:许荩文、庞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