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守初心

——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藤县牛歌戏)代表性传承人马伟文

2020年08月24日17:07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有一个人,他历经广西梧州市藤县牛歌戏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在新一代的时代潮流中,他依然坚守初心,大力弘扬乡土文化,让藤县牛歌戏继续发光发热,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他就是大家口中“要看戏,找马四”的马四,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藤县牛歌戏)代表性传承人——马伟文。

马伟文1984年开始唱戏,至今已有36年,是本地赫赫有名的老戏骨。在2019年他的戏剧队演出上百场,而今年受疫情影响,马伟文已很久没有演出,但心中热爱加上为了不让技艺生疏,他在家中也时常穿上戏服练上一会台步,哼上一段唱词。

马伟文在整理戏服。藤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马伟文说,他父亲是村里牛歌戏队的演员,在耳濡目染下,他从小就喜欢牛歌戏,16岁就开始参加牛歌戏表演,每天走街串巷,敲锣打鼓,在哪儿都能搭上一台戏。虽然才唱了两年戏,但凭着出色的表现,在1986年,18岁的马伟文被县文工团选中,进入到县文化馆牛歌戏剧队,开始接受系统的训练。马伟文在剧队师傅的带领下,苦练唱、念、打、台步等基本功,身段、水袖、指法、唱腔发音这些表演技巧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他能出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小生、老生、反串、正反面人物……这也为他今后的舞台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马伟文加入县文化馆队正式在舞台演出时,恰逢80年代中期——藤县牛歌戏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当时全县有300多个牛歌戏剧队,藤县成为广西民间剧队最多的县之一。演艺较高的剧队每年演出达300场以上,收入足以养家,已经达到职业化的程度。每到牛歌戏演出时,场场爆满,经常一票难求。然而这些辉煌的舞台时光,马伟文没能享受多久。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农民群众纷纷外出务工,牛歌戏渐渐走向了下坡路,马伟文迫于生活压力下,也只能去务工。

“1992年到1997年我一直在广东工作。虽然一直在工作,但是我自己对牛歌戏就是有一种不舍,舍不得放下。我们牛歌戏是我们藤县本土的乡土文化,就这样让他消失觉得非常可惜。”谈到对牛歌戏的感情,马伟文脸上依然表现出一种不舍的表情。在1999年,心里放不下牛歌戏的马伟文再次回到家乡,接手了前辈的牛歌戏剧队重新开始唱牛歌戏。

马伟文的牛歌剧队在2008年推出的光碟。藤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上世纪90年代,藤县的牛歌戏剧队只有寥寥几个,也没有了剧场,生存十分艰难。当时市场上光碟盛行,周边地区有戏剧队录制光盘卖出,很有市场。2001年,马伟文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用剧队半年的工资作本钱,请来北流市的录像师,专门帮他们拍摄剧队的演出视频,并制成光碟投放市场,引起强烈反响。就这样,马伟文的牛歌戏剧队挺过了那段低靡时期,生存了下来,之后每年都有数百场演出。

马伟文获得的荣誉证书及牌匾。藤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08年,县政府将牛歌戏成功申报列入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马伟文成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藤县牛哥戏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马伟文也承担起了自己一份社会责任。

由马伟文编剧、主演的藤县牛歌戏折子戏《淑女养弃儿》亮相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藤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他用牛歌戏小戏结合当前政策做一些政策宣传工作,如宣传大学生村官、美丽乡村、扫黑除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年初时他把疫情防控等知识融入牛歌戏录制了一支小视频在各平台发布,通俗易懂又极具特色的牛歌戏宣传小视频获得了大量的好评。

2019年,马伟文和他的剧队跟随县文化部门赴江苏昆山参加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马伟文编剧、主演的藤县牛歌戏折子戏作为广西六个代表剧之一参加表演。如今,在各方努力下,藤县牛歌戏渐渐有了起色,但仍不及当年之势,当年的演员也年纪渐大,牛歌戏的传承问题,正面临巨大的考验。

马伟文(中)在表演牛歌戏。藤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们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加大重视的力度,以及引导年轻一代人喜欢牛歌戏。”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马伟文认为,现阶段藤县牛歌戏的保护和传承依然艰难,很多年轻人心理和思想放不开,不喜欢传统的戏曲,他们正在考虑把牛歌戏进行改革,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在题材和曲目方面创新融入现代故事和现代音乐或民间音乐等,引导年轻人把藤县牛歌戏传承下去。

这几年,在藤县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下,马伟文经常带着牛歌戏剧队参加文化下乡、戏曲进校园、戏曲进农村等活动,让藤县牛歌戏走进校园,走到群众中去;他演出之余,还在老家藤州镇平政村建立了牛歌戏传承基地,开班授艺,身体力行地传播着藤县牛歌戏文化。(彭远贺 黄健芳 黄淑凤 周雨坪)

(责编:李敏军、陈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