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远挡不住发展前进的脚步

倾听融水苗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足音

2020年08月12日11:21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原标题:倾听融水苗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足音

7月9日,融水苗族自治县同练瑶族乡“巧手助脱贫”民族刺绣技能培训班举行作品展示活动。本次培训班于6月30日开班,来自瑶、苗、侗、水、壮等少数民族村寨的1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妇女参加了为期10天的培训学习。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位于广西北部,云贵高原苗岭山地向东延伸的部分;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地区,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57座;“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地占土地面积高达85.48%——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艰险的自然环境。

但是,山高路远,阻挡不了融水各族人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步伐。

“我们要咬定目标全力攻坚,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各项工作,坚决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融水苗族自治县主要领导说。

易地搬迁

致富之路风帆扬

在融水县城4A级景区老君洞和3A级景区老子山之间,新建成一个小区。6月18日,“千名记者一线行”的记者看到,小区入口处,高大的苗族特色牌坊上,镌刻着“苗家小镇”4个大字。小区里道路宽敞整洁,孩子在滑梯上玩耍,老人在阴凉处乘凉,商铺小店人来人往,一派和谐融洽的情景。

初到小区的客人也许想不到,这样的一个现代小区里,6670名住户都是“从山上搬下来”的贫困户。“小区占地230亩,2017年建成,共有32栋1668套安置房,安置的搬迁户全部是来自全县20个乡镇16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融水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小区配套有商店、卫生所、小学、幼儿园等设施,整体功能完善。

2018年从洞头镇甲朵村高埂屯搬到小区居住的韦凯婷,凭着高中文化水平,在小区综合服务中心找到工作。“这是小区开发的扶贫公益性岗位,每月有1500元的工资,”她说,丈夫在融水县城打工,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夫妻俩都有稳定的收入,生活安定。

在另外一个县城安置点“苗美家园”小区,从红水乡芝东村芝东屯搬出来的门梅东,在小区的微市场租了一个摊位,摆卖猪肉、青菜,还有自家加工的食品等。“现在还不收租金,旁边的摊位还没人,我可以多摆点。”她说,顾客都是小区里居民,生意还不错,每月能有1000多元的纯收入。她的丈夫干装修,在小区里就能接到不少活。

要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必须保证“一户一人就业”。“苗家小镇”社区负责人介绍,2018年6月社区成立了党支部,在县相关部门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的帮助下,开发了87个扶贫公益性岗位。此外,电子加工公司及返乡人员创办电脑绣花项目等3家企业,相继入驻社区扶贫车间,解决200多名居民就业问题。此外,粤桂扶贫产业园竹木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也扶持带动一批搬迁对象就业。

融水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该县列入国家统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12个,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万多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11.8%。县城设3个点,安置3159户1.28万多人,占94%;乡村设9个点,安置184户818人,占5.6%。今后将继续加大后续扶持力度,办好“微车间”“微田园”“微市场”,采取多种方式创建就业基地,促进易地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产业发展

思路清晰“打好牌”

从融水县城驱车约4个小时,就到了位于莽莽群山中的拱洞乡。

拱洞乡距离县城115公里,全乡11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9个、极度贫困村1个。2015年底经过精准识别,贫困发生率达51.8%,占全县贫困人口的12%。到如今,还有6个贫困村未摘帽,贫困发生率降为3.04%。

从过半人口是贫困户,到现在每百人只有3名贫困人口,这个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靠什么在几年间打了翻身仗?答案是:靠山吃山。

拱洞乡所在的群山,就是一个宝库。“‘山上茶牛羊、田里稻鱼螺’,不但能解决温饱问题,还能脱贫致富。”该乡乡长梁太坚说,产业发展思路清晰了,贫困就不再是“拦路虎”。

返乡青年滚荣清,用事实生动地阐述了“靠山吃山”的道理。2016年,滚荣清回乡创立公司,建立200亩田螺养殖基地。2018年,公司与柳州企业合作,在全乡带动农户发展田螺养殖,并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负责收购及销售田螺。至今,基地已形成主养区、体验区、套养区、放养区共900亩的规模。去年公司创收200多万元,今年创收已达到370万元。目前有68户贫困户在公司上班,固定工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临时工每人每天150元。2019年,滚荣清在另外11个乡镇合作推广田螺养殖,总面积达到1.2万亩,今年计划达到1.8万亩。

“仅收购田螺这一项,今年以来滚荣清的公司就为全县4223户贫困户增加收入219万元。”梁太坚说。

山好水好空气好,高山地区产出的农作物、家禽家畜品质优良,如今路通各村屯,产品销路不再愁,加上驻村第一书记与城市企事业单位联络,当地特产常常供不应求。拱洞乡高武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杰来自柳州市一家大公司,他说:“高武村产的大米好,稻谷还没收,大米就被订购一空。”

同样,香粉乡中坪村产的木耳也很俏销。驻村第一书记马克华说,柳州螺蛳粉生产企业需要大量木耳,即使是在市场零售,融水产的木耳也很吃香。今年3月,中坪村建成一个粤桂扶贫产业食用菌种植联种联建示范基地,已种植20万棒黑木耳食用菌,整个基地预计年产食用菌25吨,年产值约100万元。按照以往种植经验计算效益,一年下来,每户未脱贫户将有四五千元纯收入。

手中有好牌,就要打得好、打出精彩。融水的山山水水,孕育着勤劳的各族群众,也生产出丰富多样的特色产品。如今,这些产品正源源不断地走出苗山、走向四面八方,为群众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和无限希望。

电商助力

特色产品销路畅

近几年来,为了让土特产走出苗山,助力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融水做足了功夫,建起了四通八达的电商网络。

6月19日,在“粽情苗乡”活动开幕式上,几位厨师用50公斤香糯米、25公斤板栗、一头香猪、10只鸡、10只鸭等20多种食材,包成重达294公斤的大粽子。“用土特产包这个大粽子,希望以此打响品牌,让更多人了解、爱上融水特产,拓宽扶贫产品销路。”融水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主任蒙可畅说。

在第一期电商产品品牌培育工作中,该县重点围绕大宗土特产开展网络营销标准化体系建设,带动一批相关企业标准化建设。

据介绍,目前全县有160家企业采用电子商务形式进行网络销售,已进入电商协会企业60家,进驻电商服务中心经营主体10家,围绕打造农副土特产品、构建电商产业带,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电商中心产业园,集平台搭建、营销推广、电商孵化、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同时,初步建立起面向全县的交通、物流、仓储网络体系:全县198个行政村水泥路和网络宽带已实现村村通,有物流快递公司27家,农资(家)店390家,日用品、农资配送2家,能满足电子商务的配送需求。另外,建立了150家乐村淘网点,县邮政局在各乡镇建成了96家网点,阿里巴巴建起农村淘宝店39家,县农业农村局在各乡镇建成了198家益农信息社,覆盖率为100%。

据该县一名负责人介绍,去年融水电商销售额达8000万元以上,仅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就已进驻38家企业,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脱贫。今年以来,该中心线上销售额4000万元,已与去年全年销售额持平。

通过电商助力,融水的土特产销售已驶上“高速路”。该县领导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继续补短板、强弱项,夯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记者 覃伟立)

(责编:陈露露、李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