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昔日高校育人者 今朝苗乡自己人

2020年07月23日09:44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黄勇(右)在贫困户彭元才家宣传低保政策。王建成摄

人民网桂林7月23日电 “黄书记来来回回跑了无数遍,腿都要跑瘸了。感谢黄书记的帮助,这么快就让我住进了新房子。”车田村白石组最后一户预脱贫户梁志宏感激地说道,“黄书记是老师,懂得多,是自己人,他的话我都听,我要好好地生活下去。”因为自己患有大病,曾一度想不开的梁志宏,在黄书记的再三开导与帮助下,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欢喜住新屋,笑口奔脱贫。

梁志宏说的黄书记叫黄勇,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教,28年间,教书育人是他的本职。2018年3月,他被选派到资源县车田苗族乡车田村担任第一书记,倾心扶贫便成了他的“第一要务”。

俯下身子勤调研

车田村是“十三五”自治区级贫困村,全村272户986个贫困户散居在浔江河沿岸的高山上,分散在六个片区,村里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发展落后,人均收入低。

从高校老师变身基层干部,黄勇俯下身子沉下心,进入角色勤调研,攻破“路难走,话难懂”两道关,快速适应着“新角色”。

“时间紧,任务重,路上不能耽误太多时间,老乡们可都在家里等着我呐。”车田村的入屯道路虽然硬化过,但都处在峭壁悬崖间,弯多急且坡陡。“我以前很少走这样的乡间小路,一时间根本适应不了,每次入户走访完,回到家后腿都发软,就像踢了几天足球。”黄勇骑着旧摩托从梁志宏家赶往另一户贫困户家里,轰轰作响,随风入林,仿佛摩托车拉力车手。和刚来车田村时大不一样,与时间赛跑的两年间,黄勇在崇山峻岭间早已练就了一身好车技。

黄勇(左)慰问百岁老人鲁顺妹。王建成摄

“我刚来时,当地的语言我一个字都听不懂。”黄勇本以为都是桂林人,沟通不会有太大差别,但车田乡是地道的苗族乡,村民都讲苗话。“那时我就缠着村干部,每天晚上和他们到不同的组屯开村民大会,我们一边开会,村干部一边翻译,我一边记录。”因为农户白天要农作,黄勇就在晚上入户,昏暗的灯光下,他沉下心听村民说话,拼音+谐音,能用的方法都用上了,时时问,处处学,黄勇把每个组屯开会的内容都记录在笔记本上。深夜回村后,认真查阅村里所有档案,掌握村里各方面的情况。经过1个月的调研,黄勇对车田村的基本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形成调研报告,确定了扶贫工作思路。

“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脱贫、办事服务为民、加快乡村建设,这是我的工作指南。”黄勇胸中有术,扶贫工作开展有方向。

强化基层党建

党建有活力,脱贫才会有动力。车田村共86名党员,是三星级党总支部,但近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党员,党员思想保守,支部缺少活力,党员的致富带头能力不强。如何强党建、筑堡垒、促脱贫?为此,黄勇苦苦思索,问计问策。他利用自身的理论水平与授课经验,定期向全村党员干部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全村党员的战斗力、执行力,鼓励村里的年轻党员及后备干部投身脱贫致富大潮中,带领贫困群众发展优质稻、茄果类、鸡+根茎薯产业。

两年来,黄勇的宣讲改变了很多人。年过花甲的老党员兰四坤回忆:“人上了年纪,就没啥干劲,总觉得发光发热的事情都是年轻人该去做的事,但黄书记的党课,让我触动很大。”那堂党课上,黄勇作为领誓人带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兰四坤高举右拳,目光炽热,句句铿锵。在那一刻,心中的光热重新寻回。他找到黄勇诉说想带领父老乡亲致富的想法,黄勇细细分析,几番调研,决定由兰四坤牵头,将所在的石山底屯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以“支部+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发展村屯产业。现石山底屯在兰四坤等老党员的带头下,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种养业,吸纳了18户贫困户务工,20户贫困户参与种养殖,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有了保障,老党员心中更是充满了希望。

正如车田村支书杨竹龙说所说:“我没上过大学,但听黄书记讲党课,就像是在读大学一样。现在村里党员的思想十分先进,党员们都在争先恐后地干事创业!”

人定了,心齐了,支部活力有了,强党建助脱贫的效果才能真正显现。现如今全村“3+1”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100%。

特色产业助脱贫

车田村“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单一,主要是依靠门面出租和入股合作社分红。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及让农户增收,黄勇经多方协调与走访调研,提出“自建+入股”的“双管齐下,两腿齐走”的思想,采用“党建+产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带领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增收跑向“快车道”。

要脱贫,就得立足自身优势。车田辣椒、车田西红柿是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但长期以来,村里由于缺少带头人,并没有形成从种植、采摘、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为此,黄勇看中了车田村旁资龙二级公路边上田地,从家家户户“扣”点土地,整合出了30亩连片的辣椒种植基地,通过落实土地流转文章,有规模地组织贫困户进行分散种植。同时,黄勇勤跑项目争取到了30万元资金,租用仓库兴办农副产品粗加工厂,仅这一个项目预计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4.5万元的收益,每年可吸纳30户贫困户就近就业,同时还可回收加工180户贫困户的农产品,户均最低增收2000元。此外,车田村村民合作社还保底回收农户销售不出去的尾果,解决了贫困户的“农产品烂在田地里”的后顾之忧。

偶然一次在山间奔波之时,黄勇发现车田村瓦罐窑屯天然形成的10余亩大小的堰塞湖,可作为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他紧急争取到了30万元资金,进行高山间的冷水鱼养殖。如今已投入鱼苗5000尾,预计可收获10000斤左右冷水成鱼,除去成本,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1.5万元的收益。

黄勇(中)考察村集体经济项目。王建成摄

一年一个脚印,黄勇扶贫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8年,黄勇带领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红薯种植、土猪土鸡养殖协议,为2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以上;在2019年,发展球盖菇种植,每亩地投入成本大约6000元,每亩收益2万元左右,可有效带动30余名贫困户脱贫致富;2020年,黄勇又带领周边群众种植有机稻谷196亩,带动132户增收,同时有机稻田套养荷花鱼30余亩,现已放入3万尾鱼苗,使特色种养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黄书记今年争取了100万元资金,入股我们合作社,发展食用菌温室大棚种植项目60亩,按照协议,每年至少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哩。”石山专业种养合作社负责人兰永忠高兴地说。

看着村里的脱贫脚步一步步加快,车田村主任潘伟生兴奋地说:“黄书记见多识广,脑瓜灵,办法多,今年村里的贫困户,人年均收入至少达到6800元。”

截至目前,车田村已脱贫270户979人,仅有2户7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从开始的23.47%已经下降到0.22%,人均年收入由3900余元增加至6100余元。(张芳 王建成)   

(责编:张芳、许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