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武鸣区:长效脱贫看后劲 扶贫产业筑根基

彭远贺

2020年06月21日08:34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扶贫,是人民群众在长期扶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脱贫根本之道。产业要发展兴旺,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在脱贫攻坚中,产业扶贫既是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的攻坚战,又是培育市场、打造产业链的持久战。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抓好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实行扶贫产业差异化奖补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帮扶,铆足发展后劲。

在差异化里做到全覆盖

武鸣区府城镇永共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少产能低、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弱,全村共824户2832人,共有贫困户142户518人,被自治区定为“十二五”贫困村。

“我们这种植有柑橘、哈密瓜,还有新引进的品种凤梨释迦、红宝石青柚。”驻永共村第一书记李金云介绍,在干群共同努力下,永共村根据自身实际发展各种具有差异化特色的产业,建基地、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目前永共村已脱贫129户487人,贫困发生率为1.11%。

永共村党员示范棚里的哈密瓜。彭远贺摄

永共村所在的府城镇,是北回归线经过之地,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

有了好的禀赋,农村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永共村的党员能人示范带动,专心专注发展水果种植,以点带面促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当好先锋、打好头阵。目前,永共村的党员创业户10户,党员示范棚50个,致富能人49人,“哈密瓜屯”“杨梅屯”等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明星”村屯在永共村相继涌现,实现了“创业一户、带动一片、辐射一村”的目的。

永共村党支部书记梁干祖就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我们这的哈密瓜,清甜、嫩脆,而且价格实惠,非常适合大众消费。”梁干祖说,永共村的大棚哈密瓜种植面积达600亩(1500个),覆盖全村贫困户25%以上。

2016年,永共村成立了盛丰大棚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社员4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以“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及实行“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方式助推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全镇已发展3000多个大棚,面积1500亩,产业总收入达4800多万元。

永共村党支部书记梁干祖查看哈密瓜长势。彭远贺摄

据统计,永共村全村总面积约9600亩,其中耕地面积4300亩,“3+1”特色产业为“柑橘+甘蔗+水稻+大棚哈密瓜”。其中,除了哈密瓜,永共村的甘蔗种植达1700亩,覆盖全村贫困户45%以上;柑橘种植达1000亩,覆盖全村贫困户70%以上。

产业强根基,带来新希望。近年来,武鸣区还联合科研单位共同建立特色基地,大力发展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园。截至目前,武鸣区已建成35个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园,贫困村产业示范园覆盖率达100%,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4.9%。

在传统产业里做出“龙头产品”

武鸣区陆斡镇忠党村,是武鸣区“十三五”重点推进的贫困村,早在2016年底就实现了脱贫摘帽,2019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村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打造出“长古香丝米”等区域性知名扶贫产品,产业产能初具规模,在“造血式”扶贫开发中不断取得新进展。

忠党村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常规香米种植历史悠久,所产香米清香可口,“没菜也能吃三碗”,在武鸣当地小有名气。

秦培钊是南宁市农业委员会农艺师,2015年开始到忠党村任第一书记时,他就明确了工作思路就是在选准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本地特色产品的品质,挖掘出本地香米生产的潜能,形成香米产业优势。

忠党村水稻烘干机车间。彭远贺摄

近年来,忠党村成立全村所有制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建成水稻烘干机车间1500平方米、育秧大棚600平方米、育秧生产线一条,采购一批农机设备;建立配套的生产体系、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为合作社农户提供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机械防治以及收割烘干、产品销售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为提升香米的市场竞争力,忠党村的合作社还注册了“长古香丝米”品牌,探索合作社安排生产表、农户按单生产、电商网络销售的运营模式。

“目前,已有600户农户通过挂靠、加盟、入股等形式参社,土地面积达到2000亩,去年实现村集体收入7万元。”忠党村党支部书记卢怀初说。系列措施的落实,推动了该村香米种植的产业化发展,香米种植可实现亩增收300元以上,不仅带动了全村3000亩水稻全面更新品种,还带动了香米种植向周围村屯辐射扩散。

“过去,我们在家从事传统的水稻生产,耗时、耗力、耗工且艰苦,收益也不高。”忠党村脱贫户李密广说,自从秦培钊到村里任第一书记,通过引进新品种和技术以及现代化生产,使稻米质量快速提升,售价也跟着上涨。种水稻收入增加了,李密广家在2016年就脱贫了。

“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武鸣区农家香米公司到村投资,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格局。”驻忠党村第一书记秦培钊说,村里的香米产业基础好,培育出了品牌,得到了龙头企业的青睐——专门从事香米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武鸣区农家香米公司与忠党村合作社达成了合作。

忠党村的香米有了新包装。彭远贺摄

秦培钊介绍,农家香米公司计划将“长古香丝米”这个品牌进行再“包装”,形成不同规格、不同包装的产品推送到市场上,通过自身积累多年的香米加工经验、稳定的销售渠道,助力忠党村香米产业新的发展。

在壮乡红土地里种出新产品

扶贫扶长远,关键看产业。脱贫攻坚的成效要持续,扶贫产业本身的发展必须健康、可持续、有生命力。

武鸣是我国壮族发祥地之一,壮乡人民祖祖辈辈耕种的红土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传统农作物。如今,当地的陆斡镇忠党村特色产业大军又增加了一个新成员——有着“谷类的红宝石”美誉的台湾红藜麦。

2020年2月底,克服疫情影响,垦地、播种……经过四个月,在忠党水库边的农产品示范基地,大片的红藜麦长势喜人,一串串红色的藜麦穗压弯了枝秆。

红藜麦种植试验成功,种植基地负责人梁蒙京乐开怀。彭远贺摄

原来,经陆斡镇政府牵线,广西万物工坊科技有限公司、台北微鲸农业与忠党村达成合作,在忠党水库旁建设忠党台湾红藜麦种植示范园,引进特色杂粮台湾红藜麦种植,在忠党水库边打造特色观光农产品示范基地。

为何种植红藜麦?

陆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黄柏尚给出的答案是,红藜麦既可掺和稻米一起煮熟进食,也可当作酿制小米酒的原料,并且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成长有保健养生的功效,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能给种植户带来不菲的收益,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在市场上比较稀缺的产品,又适合本地在发展的,为扶贫产业注入新的活力。”黄柏尚说。

“这是我们第一次种植红藜麦,面积80亩,是实验性质的。保守地说,我们成功了50%,证明这里能种。”种植基地负责人梁蒙京说,目前种植出来的红藜麦有很多植株超过两米,亩产可达200公斤。“后续,我们就用高植株的红藜麦做种,开展大面积种植。”

红藜麦种植试验获得成功。受访者供图

黄柏尚介绍,按保守测算,红藜麦收购价格每公斤25元,一亩地两季的红藜麦产值为1万左右元。“与水稻相比,红藜麦与水稻的种植成本相当,但是红藜麦的收益翻了几倍。总体上看,红藜麦的收益、盈利很可观,是值得引进的。”黄柏尚说。

此外,忠党村的红藜麦种植基地还吸纳贫困户就业,并且计划发展成为红藜麦特色度假风景区。“平均一亩地需要用7个工人,我们都是请当地周边的村民,而且优先考虑贫困户。”黄柏尚说,红藜麦生长较快,周期为4至6个月,成株的颜色从嫩绿到鲜红、暗紫、金黄、夕阳红,大片红彤彤的红藜麦就是一道十分美丽的风景线。

“我们认真做好规划,步步为营,因为这不仅能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作出贡献,更能成为一个崭新的、吸引力大的旅游观光产业,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驻忠党村第一书记秦培钊意味深长地说。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如今攻坚难,后头要确保脱贫地区、脱贫群众不返贫更难,因为贫困群众要经由脱贫、巩固的过程走上乡村振兴的富裕道路,因此,扶贫产业必须要从“生产发展”推进到“产业兴旺”,才能有足够的后劲实现脱贫长效化。武鸣区持续打好产业扶贫硬仗,强化帮扶,“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通过发展多种扶贫产业并加以创新,形成贫困户产业全覆盖的良好局面,为持续增收、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完)

(责编:彭远贺、庞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