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凌云摘穷帽

——广西凌云县实现4.7万余人脱贫成功摘掉贫困县帽子

2020年06月10日16:05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人民网凌云6月10日电 自新一轮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百色市凌云县举全县之力集中攻坚,尽锐出战、精准发力,书写了一个个脱贫攻坚的“凌云创新”“凌云实践”“凌云模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凌云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截至2019年底,整县贫困村退出49个,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25.41%降至1.6%。,实现4.7万余人脱贫。

2020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凌云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喜讯传来,22.5万茶乡儿女群情振奋,与贫困斗争了一代又一代的凌云人,终于成功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帽子。

调重兵 强堡垒 握指成拳齐攻坚

屋舍俨然、路灯排排、书声琅琅、花团锦簇……曾经被外界定义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凌云县泗城镇后龙村如今实现华丽的转身,颠覆了外界对它的看法。

站在村口,望着眼前呈现的新气象,该村第一书记于洋露出久违的笑脸。驻村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在这个极度贫困村打出“拔穷根、挪穷窝、改穷帽、换穷业”等系列综合施策“组合拳”。“全力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确保后龙村如期脱贫出列。”于洋信心满怀。

脱贫攻坚,功不在我,功必有我。在凌云,像于洋一样在脱贫攻坚一线浴血奋战的干部不枚胜举。他们身上带着“军令状”,眼里盯着“倒计时”,手中拿着“作战图”,走村入户,蹲点摸排,精准施策,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据悉,凌云共有近6000名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110行政村(社区)均配强第一书记,近300名扶贫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工作。

“自从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后,上级相继配齐软硬件设施,各种服务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玉洪瑶族乡伟达村副主任何大传坦言。

近年来,凌云强力推进扮靓三级“客厅”工程建设,先后投入1亿元建设或修缮105个行政村活动场所,实现阵地建设标准化全覆盖,不断筑强基层战斗堡垒。

既要面子,也要里子。凌云全面推行星级化管理、村干部职业化管理以及开展“乡村振兴·五旗争创”活动等。2019年,全县共有26个村(社区)获得市级授予红旗累计40面,极大的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绘蓝图 谋发展 产业铺就致富路

徐徐清风、层层梯田、潺潺溪水,碧波绿浪从山脚延伸到山顶。仲夏时节走进玉洪瑶族乡岩佃村如行走在山水画廊般。

“全村有茶叶3438亩,八角1455亩、杉木3750亩……”提到产业,该村第一书记姚懿娴指着漫山的经济林如数家珍。她介绍,岩佃村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壮大发展砂糖橘、茶叶、油茶、金冠鸡等扶贫产业。全村扶贫产业年产值愈800万元,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100%。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凌云县立足绿水青山的资源禀赋,坚持长中短结合,探索“生态+产业”模式,通过加大产业奖补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致富带头人、开展扶贫产业发展指导、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措施,不断发展茶叶、油茶、桑蚕、乌鸡、金冠鸡“三张叶子两只鸡”产业,贫困群众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8%。

“目前,全县茶叶发展到11.2万亩、油茶29.1万亩、蚕桑9.1万亩,出栏乌鸡、金冠鸡100万羽,‘三张叶子两只鸡’产业年产值愈10亿元,产业红利惠及惠及10万余名群众。”该县副县长石永存介绍。

补短板 强基础 茶乡大地展新颜

民居白墙黛瓦,公路宽敞平坦,广场洁净靓丽。晨曦透过薄雾晒在大地上,也晒在村民幸福的脸上。走进伶站乡陶化村那利安置点,一幅祥和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

在陶化村曾有一首流传了几辈人的山歌:无水无路无土地,木棚四面透寒气;遥想出路何处去,望天望地唯叹气。落后的基础设施,就像绳子般紧紧束缚了村里的发展。

“挖穷根,首先要强基固本。”陶化村第一书记范明泰介绍村里先后组织实施了一批水、电、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组织实施建设幼儿园、百香果基地、飞地油茶林基地、扶贫车间等后搬迁安置续扶持项目,全村的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80.6%降至11.2%。

陶化村的蝶变是凌云补齐民生短板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该县在贫困村投资近7亿元,实施交通、农村水利、危房改造等帮扶项目1534个,全面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

楼房林立、良田美池,阡陌纵横,鸡犬相闻……如今在凌云这片茶乡大地呈现的是一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谐脱贫的风景线。(牙宏威) 

(责编:刘佳、庞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