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书记和他的“花生记”

2020年06月01日15:49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黄书记是哪个?”

“高高的有点秃顶的那个。他总是笑眯眯的。”

“他工作干劲儿足,把村里的事情当做自己家事情办,帮了我们很多忙,带领我们搞油坊、种花生,还帮助我们销售花生油,村里慢慢富起来了,我的儿子儿媳在村里就有工作可做,不用远去广东找工作,孩子也可以天天见到父母,可高兴了……”说起黄国海,梧州市龙圩区广平镇平山村的村民们都这样说。

平山村距城区55公里,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群众观念相对落后,集体经济非常薄弱,自然禀赋条件较差,是广平镇较为贫困的一个村。

2018年9月,黄国海被梧州市龙圩区纪委监委派驻到平山村做驻村第一书记。刚到平山村,黄国海便迅速转变角色,与村干部一起逐户走访,到老百姓家中“摸家底、套交情”。

杨美芬,83岁,儿媳关亚愿今年41岁,长期在广东打工,三个子女在读书,家庭困难。

欧阳锋夫妇现已60岁,需要赡养82岁老人,儿子在外务工家人长期无法取得联系,收入微薄……

杨少英 ,今年82岁,儿子儿媳长期在外打工,留下四个孙子孙女跟老人在家。

李丽媚一家四口,儿子丈夫在外打工,女儿上学,她患有很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身体骨骼已经变形,行走不便,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详细资料都被黄国海详细记录在自己的驻村笔记本上。经过“摸排”,黄国海和村干部找出了平山村的状况,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劳动力在平山村为数不少,这部分村民的脱贫问题成了平山村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他们或因缺劳力、缺能力、缺文化外出务工难,或因家中劳力外出务工而被迫留守家中顾老扶幼,往往收不抵支。”

如何“拔穷根”?发展集体产业

黄国海在详细分析当地情况后,决定以产业扶贫工作为抓手,发展扶贫产业,吸纳村民务工 ,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增加收入,再以扶贫产业促进种植业,增加贫困户收入,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作为有着多年帮扶经历的黄国海,深知产业帮扶最难也最见效。所以出村第一件事,黄国海马上向龙圩区纪委监委领导汇报了平山村的相关情况,与在平山村发展产业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的计划,龙圩区纪委监委作为后盾单位之一,大力支持并参与协调龙圩区集体经济办扶持平山村的集体产业发展计划。经过多方努力取得25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并经过两年多的筹备与试验,2019年12月,《平山传统木榨花生油坊》终于成立了,油坊扶贫车间吸纳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就业;作为集体经济,又增加了本村的收益。目前,平山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1户,还有1户1人未脱贫。

消费扶贫助脱贫

产业建成了,务工解决了,可又一个突出问题出现了。油坊开展1个月内,就生产了花生油11000多斤,这么多的油卖给谁呢?如果生产的花生油销售不出去的话,一切都归于零。

“唉,黄书记,现在生产了那么多油,我们又没有订单,花生油可是有保质期的呀,这样下去可不得了!怎么办呀?”油坊负责人廖小清赶紧和黄国海商量。

黄国海听到油坊负责人唉声叹气,也心急如焚,千方百计为积压的一万多斤花生油寻找销路。作为后盾单位的梧州市龙圩区纪委监委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通过与总工会协调,龙圩区总工会积极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共购买花生油7000多斤。龙圩区政府还在当地的商城门口设专柜,举办展销会等活动,促进了花生油及其他扶贫产品消费。龙圩区机关工委及各单位各部门其他党支部也积极精心策划,通过“以买代帮”的形式,发动党员干部购买平山花生油,并与微商、小程序等电商平台进行广泛对接,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融合销售的方式,开展消费扶贫助农行动。2020年3月,龙圩区工会发动干部职工又采购了花生油2300多斤,有效解决了花生油销售的燃眉之急。

扶贫产业 带动特色种植

一转眼几个月过去了,平山油坊产油量逐月增加,工人们也越干越有信心。三、四月的平山,广阔的田野里一片忙碌景象。

“听说村里榨油坊今年收购花生,也可代加工榨油,而且种花生也有奖补,我决定今年种返三亩花生,可以增加我的收入,说实在的,吃花生油我还是喜欢吃木榨的,村集体的榨油坊,我放心。”贫困户许一平说。“我也种了五亩,现在花生油不愁卖,我有信心。非常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帮助”杨峰宇说。杨峰宇是2016年脱贫户,现在他在油坊做工也有2000多元的月收入。自油坊建成以来,喜欢传统味道的村民纷纷来油坊观看并购买花生油。今年在平山村村民合作社的带领下,以木榨花生油坊为平台,带动了村民种植花生315亩,比往年多了一倍。

“纪委监委派过来的工作队,给大家伙办了很多好事,靠‘花生’让我们脱掉了‘穷帽子’,我们集体收入增加了,集体设施也跟上了,在家门口都可以有工作做了,党的政策了解的更清楚了。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好干部,以后我们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春节过后,村民们开始了新一年的奋斗打拼,村民对未来的生活又多了一份期盼。(陈月桂)

(责编:许荩文、庞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