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岑溪市大隆镇树牢生态文明的理念,立足本镇地理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亮出实施“五牌”战略,致力于发展特色产业,让绿色经济成为大隆镇乡村振兴中重要的支柱。
立足资源优势,用好“资源”牌,“靠水”就“吃水”。湴河村坐落在黄华河畔,坐拥泗滩水库。丰富的水资源让这里的村民兴起网箱养鱼产业。“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小学语文课文《小竹排在画中游》描绘的江南“鱼米乡”美丽画卷也出现在大隆镇湴河村。顺着黄华河自上而下,可以看到错落分布在河岸两旁的网箱养鱼基地。据统计,全村有“鱼老板”60多户,其中带动脱贫户加入养鱼的有12户。通过网箱养鱼每年能为湴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4万多元。
用好地理优势,立足“实际”牌,生财有“油”道。大隆镇南和村周边有成片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富硒花生。南和村结合自身实际,开办了南和村聚合花生油坊,传统的木榨工艺榨出来的花生油品质上乘。南和村后盾单位、大隆镇工会通过“以购代捐”的方式,探索出“订单式定制油坊”的模式增加贫困户收入。通过大隆镇工会、后盾单位岑溪市疾控中心和岑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每年能帮助该村销售4750公斤左右的花生油。另外再通过其他方式如展销会、私人购买等方式也能销售1500公斤左右。小小花生摇身一变致富“金豆豆”,让群众乐开了颜。
定位区位优势,打造“美化”牌,茶花铺“富路”。四季茶花红火艳丽,四季皆可开花,并且易于种植打理,深受养花人的喜爱,销路不错好。大隆镇大峡村位于大隆高速公路出口旁,交通方便。2018年7月,大峡村周学成看中家乡的发展前景,毅然回乡种植四季茶花,并与大峡村委、那蓬村委、其他苗木基地合作,通过“大户+土地流转+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投入资金700多万元,种植了接近200亩的茶花。该苗圃基地吸纳了6户脱贫户和70多户农户就业,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的方式,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致富,每年能为大峡村和那蓬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2.3万元以上。
利用生态优势,守住“生态”牌,护住乡村“美”。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大隆镇的“宝藏”,为了守住生态文明的底线,该镇致力于开发后的生态恢复。中广核风力发电场2020年建成投产后,为了恢复周边生态,在裸露的山岭进行绿化花化。今年5月份,风电场沿途的格桑花竞相怒放,由“风车·花海”构成的生态美景,成为了大隆镇的“名片”,让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打卡。
发挥产业优势,做强“特色”牌,产业成规模。大隆镇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力度做好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工作,其中那蓬村、合和村、河口村利用土壤条件,发展韭菜花,目前全镇韭菜花种植400多亩,福隆村种植澳洲坚果300多亩,西宁社区养殖“屈头鸡”500多亩、种植柑橘1000多亩。该镇“一村一品”初步形成。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建设美丽魅力大隆作为目标,立足实际,力求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既要护住绿水青山,也要做大金山银山,并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大隆镇党委书记黄秋娜说。(覃波 黄志林 余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