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是一个芳菲的季节。四月,不光走进诗人的心里,也走进了农春刊永远的记忆里。
2018年4月,农春刊背负着南方电网百色供电局党委的使命和着一枚简单的行囊住进了靖西市龙邦街,他此行的任务就是带领中越边境线上龙邦街的65户贫困户和228口贫困人口摘掉头上戴了多年的贫困帽子。
这帽子戴了多年,贫困户们并不觉得有多重。相反地,在农春刊看来却还比他们着急。
农春刊经过了解才知道,这里的人们贫困的原因是地理条件上无先天优势,耕地面积满足不了人们的农耕需求,边民除了参加边民互市获取微薄的收入外,少有别的谋生路子。但是,受国际贸易影响,边民能正常参加互市的机会也并不多。
如何帮助龙邦街街民从贫穷中走出来?如何打造一条“带不走”的产业链?农春刊通过调查研究后,他决定养鱼。
追梦:天上之水来造福
龙邦镇虽然缺水,但是在镇子旁边有个叫“山掉水”的地方却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里常年会有经过上游山体浸润后的泉水自山顶上“掉”下来,形成天然的山顶溪水。远远望去,这股清泉仿佛来自天上,特别是在多雨的季节形成了一泓小瀑布,从天而降。
这股从天而降的溪水常年都是恒温在19度左右,水质干净且水温偏低。当农春刊了解到泉水养鱼虽然因为温度低生长周期慢一点,但是泉水养殖的鱼却有肉质坚实鲜美和含有多种矿物质的特点时,农春刊决定在这里发展养鱼。
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引天上之水,在这皮夹沟里围出鱼池来养鱼,利用天然的水,养殖原生态的泉水鱼。
圆梦:皮夹沟里鱼儿欢
2019年5月,农春刊开始为他的梦想实施计划。当百色供电局党委作为后盾单位得知这个养鱼计划后,局党委全力支持项目的建设,除了单位出资外,还找到了百欣物业公司和隆林旭森物业公司对农春刊的养鱼事业进行投资。最终,避开几个月的雨季后,农春刊的15个养鱼池于当年8月建成准备投入使用。
农春刊赶紧联系鱼苗,准备运输到这些泉水鱼池中进行喂养。但是,事情并没有朝着农春刊想象的方向发展。当第一批鱼苗运到后才放进鱼池里几天就开始翻了鱼肚子,一只只鱼开始死去。
“难道是这些鱼水土不服?”农春刊每天来看到慢慢死去的鱼,心里非常难过。他找到养鱼的专家来诊断后才发现原因:这些鱼是因为首次运输没有经验,鱼的密度太大,在运输的过程中碰伤后发炎而死去的。
农春刊吸取教训,在后来的运输中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了鱼的成活率。
经历这些波折后,农春刊对这些鱼很小心爱护,虽然已请了贫困户在鱼池场地看护和喂养,他还是每天三次早中晚雷打不动的去看望这些鱼。街委的同事在找不到他时,都知道他必定在这皮夹沟里看鱼来了,都把他叫做“渔郎书记”。
如今,在渔郎书记的经营下,山掉水下面的皮夹沟里已经荒野变成了养鱼场,各种鱼类在鱼池里欢腾。
当第一次开始售鱼时,看着这些肥壮的鱼在拉鱼的车厢里发出欢腾的扑水声,街委梁坤明支书笑了:“古有鲤鱼跃龙门,今有鲤鱼跳龙邦呢!”
造梦:荒山将变聚宝盆
经过前面的尝试成功后,农春刊开始放开了步子,他要把养鱼发展成一项不断壮大的集体经济,为村里经济打造源源不断的致富来源。他通过寻求广西电网公司的帮助,计划在今年投入15万元用于鱼池扩建和养鱼再投入。
受疫情影响,迟迟未动工的鱼池扩建计划在渔郎书记心中成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疫情后期复工复产的消息一放出,渔郎书记农春刊便甩开步子开始了鱼池扩建工程。
为了不影响工期赶进度,争取在雨季前完成鱼池扩建,他把全部精力都是扑在了建鱼池上。
“我已经两个星期没有回家了。”在工地上和工人一起提水泥浆开着搅拌机的农春刊淡淡地说:“为了兑现帮孩子过生日的承诺,我想了个办法,我上上周提前帮孩子把生日过了。”农春刊无奈地笑着说。
“为了建好鱼池,农书记可是天天来蹲点,他耳朵都被‘山蚂蝗’咬伤了呢。”施工方陆老板说到这里摇摇头,既有敬服,也有无奈。
如今,在这皮夹沟里,荒山已经变成一片绿旺旺的鱼池,在泉水出口处,渔郎书记正在增建另外一个大约600立方米的鱼池,在下游,通过循环水,他也打算再建一个约900立方的大鱼池。
渔郎书记有他的想法:这项产业壮大后,一旦扶贫工作队撤离,这些鱼池仍然能为村集体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收入。(冉袖言、王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