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户的蜕变:从家徒四壁到年收入两万元

——青秀区派驻区委办纪检组长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

2020年03月13日15:37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图为杨翠琼脱贫后的家。

人民网南宁3月13日电 几年前,长塘镇天堂村六留坡杨翠琼的家,是一个破旧、低矮,不足20平米的土坯房,家里连一个像样的桌子、凳子都没有,一张木板当床就是几十年,更谈不上什么衣柜,灶台;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一千元,而且没有低保,真正是一个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家庭。按照自治区扶贫政策“八有一超”的规定,杨翠琼家属于严重的不达标贫困户。

如今,他们住上了明窗净几的房子,客厅里,高档的双门冰箱、彩电、现代化的橱柜、整齐的沙发桌椅,2019年,家庭人均收入人均达到2万元,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

杨翠琼的家到底经历了什么,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2016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南宁市及青秀区党委、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实现青秀区贫困户帮扶责任全覆盖的工作要求,积极落实各级干部定点挂钩、对口帮扶的扶贫任务,坚决打赢青秀区率先脱贫攻坚战,青秀区委决定开展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坚持“处级领导帮扶2户,一般干部帮扶1户”的干部结对帮扶原则,充分发挥单位职能,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其他帮扶力量共同努力,实现青秀区在全市率先脱贫工作任务。

作为青秀区纪检系统的一名帮扶干部,周颖倩被派驻到长塘镇天堂村六留坡杨翠琼的家开展结对帮扶。面对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周颖倩拿出了纪检人的使命和担当,通过了解分析贫困户家庭情况、深刻了解结对帮扶的相关政策,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等,多管齐下,为了让贫困户尽早摆脱贫困现状,实现家庭稳定增收,她,开始踏上了扶贫之路!

图为扶贫前的家。

当好家庭情况的“了解员”

从一开始接到帮扶对象的任务,为了能全面、迅速掌握贫困户家庭的实际情况,住在城区的周颖倩,几乎天天前往贫困户所在的镇政府、村委会和城区扶贫职能部门跑,充分掌握贫困户能享受的一些政策。她带着责任、带着感情,通过“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与其本人、村、坡干部交谈,分析其致贫原因、收入来源,结合其家庭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帮助理清今后发展思路,并且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帮扶计划,还逐一进行完善和细化。

当好扶贫政策的“宣传员”

思想上有高度,业务政策上能讲清。帮扶过程中,坚持把“扶贫和扶志”深度结合,积极向帮扶对象宣传党和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有关政策,让其掌握政策、用好政策。同时帮助贫困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克服“等、靠、要”的观念,让帮扶对象增强通过创业和勤劳实现脱贫的信心和决心,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不打折扣、落到实处。

当好学习生活的“管家人”

在走访帮扶过程中,周颖倩经常拉长耳朵、睁大眼睛,对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一目了然,房子是危房、孩子上学没有享受到减免学、杂费的优惠政策等,“不放过每一次机会、不错过每一条政策”,在符合各项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帮扶干部主动及时联系城区相关部门,按照相关政策申请危房改造,帮助帮扶对象的小孩减免学、杂费用,帮助申请享受低保待遇,争取参与小额入股分红,享受配发电视机、改厕、改厨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当了解到有一家企业部分党员想捐款帮助贫困户时,更是主动联系该企业,获得并利用这笔资金解决了杨翠琼危房改造后新家地板砖和门窗。同时,平时注意与多家小区物业公司搞好关系,让物业注意帮忙收集小区业主丢弃但质量还非常好的二手床、沙发、桌椅、板凳等家具,给贫困户家里送去,成了贫困户家的生活管家。

图为周颖倩在杨翠琼家中了解情况。

当好发展生产的“牵头人”

原本一家三口的杨翠琼,丈夫因病于2015年底去世,目前家里就剩她和小孩相依为命,除了家里0.7亩耕地种水稻和1亩旱地种甘蔗、花生,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孩子又正在读书,可以说,该贫困户家是因病、因学致贫的典型。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户要想正真摆脱贫苦,实现真正的脱贫,除了靠自己的本领,还必须要有增收门路和渠道。杨翠琼是一个特别勤快,不怕苦、不怕累的农家妇女,平时靠帮人砍甘蔗赚取点生活费,为了帮助其减少家庭生活压力,周颖倩鼓励其积极发展生产,牵头帮助其贷款种水稻、甘蔗、花生,养鸡鸭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日常生活实现自给自足。同时,在获知帮扶对象的儿子已经毕业后,主动帮他找工作,解决就业问题,增加了家庭收入。如今,杨翠琼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将近两万元。

扶贫路上见真章。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周颖倩在用一颗赤诚的心,在履行好监督执纪问责职责的同时,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好帮扶工作,引导帮扶对象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鼓励其依靠勤劳双手,通过自身的努力迈向脱贫致富之路。(余宴、陈燕)

(责编:陈燕、黄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