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堂主”的最后一个春运

2020年01月21日17:50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刘超伦在淘米煮饭。常国思摄
刘超伦在淘米煮饭。常国思摄

人民网桂林1月21日电 1月19日,全国铁路春运进入第十天。8时整,桂林地区寒风凛冽、哈气成霜,街上行人纷纷裹紧了大衣,步履匆忙。刘超伦一如往常,早早在桂林北站站前广场等候当天的“美味”,这是他7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白萝卜30斤、芹菜10斤、五花肉20斤、青菜20斤……”刘超伦一边清点食材,一边用小本子做好登记。今年60岁的刘超伦是桂林北站职工食堂负责人,人送外号“刘堂主”,他主要工作是负责全站职工的工作用餐。“桂林北站每天有130多人用餐,所有食材都是当天买当天做。”刘超伦如是说道。为保证食材新鲜,他每天早上需要6点钟起床赶往菜市场,挑选带有露珠的蔬菜。

“人是铁,饭是钢。吃不饱,饿得慌。”从事过客运工作的刘超伦深知春运一线职工的艰辛。1998年,转岗后的刘超伦来到桂林北站成了一名客运员,15年的春运经历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春运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多、行李多,站内站外都是人挤人、肩碰肩。当时设备没有那么先进,各项工作都得靠人工,卖票卖到眼发胀,检票检到手抽筋,喊话喊到嗓子哑,走路走到腿发麻,非常考验工作人员的体能。”刘超伦回忆当初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2013年3月,因为腰肌劳损严重的缘故,刘超伦从客运一线调至后勤部门,从检票人变成了“掌勺人”。虽然岗位有所变动,但他的心始终坚守在一线。“春运作业强度大,让职工吃饱吃好才有精力服务好旅客、保障好春运。”质朴的话语透露了刘超伦的心声。

春运期间,桂林北站从地方高校招募了40名志愿者支援现场服务力量,他们在候车室忙里忙外,刘超伦在食堂忙前忙后。8时50分,刘超伦将拿回来的蔬菜肉类整齐地摆上案板,穿上厨师服、戴上厨师帽,开始洗菜切肉,这项准备工作要持续近1个小时,菜要洗干净,肉要切匀称,这是刘超伦的一贯作风。今天的菜谱是萝卜炖牛腩、芹菜小炒肉和素炒青菜。10时整,刘超伦准点起锅烧油,勺起勺落间,葱姜蒜等佐料应声入锅,在高温作用下滋滋作响,待到一定火候,将焯过水的牛腩倒入锅中均匀翻炒,一番操作颇具大厨风范。不一会儿,食堂香味弥漫,令人闻之垂涎。为确保职工用餐时间正常,刘超伦需要“一心二用”,趁着炖牛腩的功夫开始着手其它菜品,这是对时间精准度和体能强度的考验。“简单来说,在这里炒菜有点类似于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左右手互搏,需要一定的协调力,不能顾此失彼。”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刘超伦也不敢大意,额头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11时整,三个菜品相继出锅。来不及休息的刘超伦协同食堂阿姨一起打包。“一盒饭,一盒菜,要像砌砖一样叠得整整齐齐,这样才能避免汤汁洒漏。”刘超伦一边打包一边向笔者介绍装车技巧。11时20分,160多个盒饭全部装车完毕,刘超伦推着手推车逐一送到班组间休室,将热乎乎的盒饭分发给大家。“刘师傅炒的菜我吃了好几年了,百吃不厌,特别像家里的味道。”客运员乔付平称赞道。

“要想抓住一个人的心,先得抓住他(她)的胃。”谈及做菜经验,刘超伦引用了网络上流行的段子。多年来,他精心总结了一本菜谱秘籍,里面分季节记录着各式各样的菜品。如:夏季天气炎热,适合做仔姜炒鸭、酸甜排骨、醋炒空心菜等酸甜味菜品提振食欲;冬季天气寒冷,女职工不爱吃肥肉,适合做板栗鸡、红烧猪蹄、萝卜牛腩等菜品补充热量。

勺起勺落间,刘超伦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过完今年春运,他就要跟熟悉的食堂和面孔说“再见”了,心中万千不舍,都融入到了饭菜的“酸甜苦辣咸”当中,或许这就是春运的“味道”,有人团圆,有人离别。(王勇 郑长贤 常国思)

(责编:王勇、庞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