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5号线秀明区间顺利下穿2号线明秀区间 记者赖有光摄
在人流、车辆密集的明秀友爱路口的地下,穿梭着南宁地铁2号线,这里同时也是南宁地铁5号线需要下穿的区域。昨日,记者从南宁轨道交通集团了解到,近日,南宁轨道交通5号线一期工程秀灵路站—明秀路站区间(以下简称秀明区间)右线顺利下穿正在运营的2号线明秀路站—秀厢站区间双线(以下简称明秀区间),这两个区间相距不到2米,不仅刷新了南宁轨道交通下穿运营线路最小间距,在全国也是少有。
与2号线距离仅2米左右下穿风险大
南宁轨道交通集团建设分公司土建一部项目工程师黄奕程介绍,由于距离近、地质条件复杂等多重因素影响,南宁轨道交通5号线一期工程秀明区间下穿南宁地铁2号线隧道,是南宁轨道交通有史以来盾构施工风险最大的一次下穿工程。
首先,实施下穿施工作业的5号线管片外侧与正在运行的2号线隧道管片最小设计净距只有2.05米,实际盾构施工时需要有一定的扩挖,因此开挖面距离2号线外轮廓已不到2米。誉为南宁轨道交通最“惊险”的盾构掘进区间之一。
更加困难的是,穿越段是大部分的泥岩地层和上部50厘米厚富水圆砾层,属于典型的“上软下硬”的复合地层。黏性较大的泥岩层容易导致盾构掘进缓慢或停滞;上层富水圆砾使下穿过程中易发生涌水现象,造成2号线隧道管片周边水土流失,从而影响2号线隧道安全。
运用多项技术措施保证下穿安全
“如果2号线隧道沉降值超出10毫米,市民乘坐时就会感受到明显的抖动。”黄奕程介绍,穿越既有南宁地铁2号线而不能有任何大沉降影响运营,且地面属于交通繁忙的主要路段,沉降必须控制在3毫米以内,这对重达500吨的庞然大物盾构机来说,标准极其严苛。为了确保下穿工作持续、匀速通过,此次下穿施工过程可谓“锱铢必较”,运用多项技术措施及“法宝”保证下穿安全。
盾构始发前,施工方特意选用泥水盾构机用于秀明区间右线施工,该盾构机在精准沉降控制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同时,建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地质雷达扫描技术对既有隧道影响范围内进行全面专项检测,检查地质的密实程度,是否含有空洞,并提前对既有2号线隧道内管片进行加固,在既有隧道周边布设应急注浆孔。
此外,应用全自动化监测技术对下穿2号线隧道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泥浆始终“无微不至”地支撑着开挖面,通过注浆及时稳固盾体及管片周边地层。
5号线大部分站点已完成车站主体施工
通过以上各种安全措施,最终,5号线秀明区间右线下穿既有2号线隧道顺利完成,并且2号线隧道内自动化监测最大沉降值仅1.74毫米,地表监测最大沉降值仅4.57毫米,均在控制值范围,未出现预警。也为后续左线下穿隧道及类似下穿工程施工积累宝贵经验。
南宁地铁5号线是联系城市西南至东北方向的交通骨干线路,目前进展如何?记者了解到,目前5号线大部分站点已完成车站主体施工,将有序推进区间盾构和各车站出入口的施工。(记者廖欣 实习生银舒豫 通讯员周阳)